2015-12-14

【公告】Disturbing Trends in Physician Burnout and Satisfaction With Work-Life Balance

世界知名行為經濟心理學家,《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最新發表了一篇評論,解釋為何當今美國的醫師有高達54.5%陷入職場疲勞(burnout),有六成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以及每年有高達三個醫學院班級的醫生(400人)自殺。
  1. 醫生犯下的錯誤越來越被放大(Asymmetrical Rewards)。艾瑞利也以自己知名的心理學實驗為例,說明當對表現好的報酬過大,或者對表現差的懲罰很大的時候,人類的表現反而會比小小的獎勵或小小的懲罰還要糟糕,而不像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所預測的那樣。
  2. 醫生的自主性越來越低(Loss of Autonomy)。艾瑞利指出,當代醫療體系越來越風行所謂「微管理」(micromanagement),最終只會使得醫生像是電影《摩登時代》裡面的卓別林一樣被「異化」,出賣自己的靈魂給醫院,覺得心靈耗竭,不成人樣。
  3. 認知匱乏(Cognitive Scarcity)。艾瑞利引用了《匱乏經濟學》一書的理論及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人類必須在各種選項中做決定,且考慮每個決定的機會成本的時候,智商會馬上降低13分,相當於一整晚沒睡的人或者喝醉酒的人。而當代醫師正是缺乏閒暇時間,又必須做出無數的醫療決策,處於認知匱乏狀態,使得醫師無法好好照顧病人。

最後,艾瑞利提出造成以上三點病因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現代醫療體系將醫療視為一條生產線(“fixing-people production line”),用落伍的微管理手段,企圖最有效率地榨取醫師的勞動力。然而,這種意識型態反而不但造成醫師生活越來越痛苦,甚至還達到了使醫師生產力更為低落的反效果。
因此,想要拯救痛苦的醫師,首先必須得扭轉這種將醫療視為生產線來微管理的落伍意識形態。畢竟,誠如艾瑞利所總結的:「if we trust physicians with our lives, shouldn’t we also trust them to manage their own time and resources for our benefit.」

2015-11-18

【文章】衛福部不願面對醫學系公費生的矛盾,卻總把公費醫師流失認定成個人道德問題 @關鍵評論網

衛福部醫事司近日宣佈,將重啟醫學系公費生制度,開宗明義提到這是為了補足公立醫院人力缺口,引起許多公費醫師力陳目前公費醫師制度的弊病。
這個政策的緣起必須追溯到國家衛生研究院在民國103年完成的「西醫師人力評估計畫」和「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醫師人力評估計畫」,研究結果發現在民國 112年左右,五大科醫師都將出現人力缺口,其中內科醫師缺口更可能高達7000名。
然而衛福部醫事司沒有告訴大家的是,這個計畫的研究方法,是假設未來臺灣仍維持目前領先全世界的「每人一年15次門診」就醫型態、幾乎闕如的分級醫療制度以及走調的基層醫療。國家衛生研究院很負責地在研究成果中,強調對醫療需求的估算是基於「服務和給付方式不變」的假設,但衛福部醫事司似乎只打算用數字恐嚇社會大眾,以粗糙的公費生政策緩解部立醫院的人力缺口。
事實上,在幅員遼闊、容易出現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地區如澳洲、中南美洲等,公費生制度本就行之有年。在台灣早期醫療資源不足的年代,公費醫師前輩們也為臺灣各地民眾的健康貢獻良多。然而隨著經濟起飛,各地民間醫療機構紛紛成立、擴張,也讓原本肩負醫療提供服務責任的部立(以前叫作署立)醫院慢慢退居二線。
猶有甚者,衛福部進一步推動公立醫院盈虧自負的政策,使得公立醫院被迫效法私立醫療機構,力行營利為導向的經營方針,成為名符其實的「功利」醫院。這樣的政策對設置於經濟發展相對繁榮的公立醫院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現五大直轄市的部立醫院不會有太大的經營困難;但對於身處人口外流縣市的部立臺東、部立花蓮等醫院,十幾年來可說一直都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
許多醫師不是被迫改變自己的行醫模式,就是提早退休以明哲保身;有心經營的醫院如其他中小型醫院一樣發展護理之家、洗腎中心和慢性呼吸病房,或是外包給大型醫學中心成為分院;經營不善的醫院便只能仰賴公費醫師提供服務。

然而這些經營不善的醫院往往缺乏對自身的定位,也不得民眾的信任,卻又必須承接各式各樣衛福部發包的醫療支援任務。營業額低迷不振的情況下又必須盈虧自負,導致許多公費醫師待遇和同儕比起來有天壤之別,住院醫師時期所學也無法施展,公費綁定年限一到便紛紛離職求去,醫院更無法累積病人,陷入惡性循環。
但另外一方面,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市場汰選,就代表這些所謂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民眾仍有其他醫療服務選擇,衛福部能夠做的,一是編列預算支付這些公立醫院醫事人員的薪資,二是積極輔導經營不善的公立醫院轉型,使其更有競爭力。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多次在會議中提醒主管機關,醫事人力的配置需要更細膩的政策,不能當作填空格遊戲,衛福部卻總是把公費醫師人力流失認定為個人道德品格問題,不願腳踏實地面對問題。
作為促進醫療人員勞動權益的團體,我們必須點明:衛福部主導的現代奴隸制度無法解決醫療勞動問題,公費醫師待遇低落的問題與極度不公的僱傭契約、勞逸不均的問題與完全闕如的勞動法規保障有關。

綜合來說,契約公費醫師妾身未明, 似是公務員身份卻有低底薪及過多的業務,似是勞工身份卻受縛於不公平的獎勵金制度和嚴格的就業限制。台灣醫界的沉痾何其複雜,或許唯有將醫院與醫師之間的勞動契約關係正常化,同時醫師勞動者法律身份明確化(明確納入勞基法),才是對症下藥之計。

2015-11-12

【講座】「歇斯底里」看醫療—專科的劃分 (陽明分部)

「歇斯底里」是什麼?我們或許習慣將「歇斯底里」視為精神醫學史中的一部分,然而,「歇斯底里」作為一個臨床診斷,在歷史中所牽涉的醫療專業甚至還包括婦產科學、神經科學等。關於「歇斯底里」成因、診斷與治療方法的各種爭辯,一方面反映出這些醫療專業彼此角力,另一方面,歇斯底里的疾病本質也在這過程中被形塑。
我們邀請到目前在陽明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任教的陳嘉新老師,除具備精神科醫師背景,亦對社會學、人類學有深刻的研究,帶著我們踏出較熟稔的醫學視角,甚至能從醫療史、人類學、社會學等觀點去窺看「疾病」,亦讓我們思考究竟是如何在正常與異常間畫下界線?

【活動資訊】
日期: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時間:中午12:15~13:15
地點:國立陽明大學新醫學館三樓 醫學人文圖書館
講者:陳嘉新 老師
主題:「歇斯底里」看醫療—專科的劃分
主辦單位:醫勞小組陽明分部
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1082342741913/

2015-11-01

【公告】醫事司可能延後PGY訓練爭議說明

【公告】醫事司可能延後PGY訓練爭議說明

一、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天經地義,原本就不應該有任何一類被排除在勞動基準法適用範圍,衛福部從今年七月起召開會議,目的無他,就是希望不要有任何的住院醫師「意外」適用勞基法,而在現制之下,沒有領照的PGY醫師被勞動部認定為適用勞基法。

二、今年7月8日的會議上,醫勞小組受衛福部邀請共商此事。會議上某醫學中心的高層首先發言表示「我們對於PGY的保障很好,根據統計目前工時最高的內科,每週工時是72小時...(下略)」

三、如果八年以後,住院醫師工時可以降到68小時然後納入勞基法,那麼現在每週工時不超過72小時的PGY,完整納入勞基法怎麼會是問題?我們當場建議醫事司王宗曦司長,改變可以從現在做起,讓PGY適用勞基法就不會有今天不上不下的爭議。

四、可想而知,醫事司的反應是「勞動部不懂醫院的運作,會造成很多困擾」,現場則有諸醫學院師長表示「護理師納入勞基法,已經帶給醫院很多負擔」,一陣跳針亂鬥以後,該議題無疾而終,衛福部希望考選部將國考日期提前,不然可能就要讓PGY訓練延後開始。

五、今天會有住院醫師受保障身分的斷裂,很明顯就是因衛福部基於「某些」理由,拒絕讓醫師適用勞基法,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官方對此議題缺乏誠意,如何相信「八年」以後可以適用勞基法?如何相信接下來受僱醫師工時有望調降?希望大家未來如果不幸國考日期提前、住院醫師工作權益受影響,不要忘記最一開始官方的卸責與怠惰。

2015-10-28

【校園分部】醫勞小組陽明分部讀書會─勞動過程與勞動控制

【醫勞小組陽明分部讀書會─勞動過程與勞動控制】
👉時間:11月2日 19:00
👉地點:陽明大學新醫學館304
👉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0615886992246/
你覺得醫師是勞工嗎?
你想像中的臨床生活是什麼?
醫學生是在學習,還是填補醫院人力的不足?
最近很夯的醫師納入勞基法,到底是在說什麼?
 
大家在高中時都聽過「泰勒化生產」,一個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的生產線方式,現今也已成為各大企業的生產模式,但是硬是將勞心與勞力的工作分開,讓工人只能從事單調而重複的操作,將工人異化為巨大機械中的微小齒輪,對勞工的心理狀態有甚麼影響呢?而在勞動過程中,資方嚴格監視及控制的管理霸權,為什麼沒有招致馬克思預言的工人奮起抗暴?
 
本學期第三次讀書會,我們將探討去技術化的科學管理、勞工的順從與反抗、勞動控制對勞資雙方的社會影響。以勞動社會學第五章為基礎,配合電影<摩登時代>和團體討論。尾聲,我們會用本次讀書會學到的內容,反身省思台灣的醫療工作現況。
本活動不限年級、科系,也歡迎校外人士參加!

👉導讀:醫學三 張逸任
👉企劃:醫學五 權波衛

2015-10-24

【校園分部】醫手遮天電影講座 (中國醫分部)

醫手遮天在陽明場、輔大場、長庚場都獲得熱烈迴響後,這次要到中國醫啦 👏👏👏
(本講座附有通識教育時數)
(本講座附有通識教育時數)
(本講座附有通識教育時數)((很重要所以講三次XD
👉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vs1KhyipmI
👉活動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50247578328710/
👉主辦單位:
中國醫藥大學學生會、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閉幕片
★高雄電影節希望國度單元 全台搶先首映
★醫生導演誠實揭露法國醫界秘辛
「精彩刻畫未被公開的醫院內部生態」-綜藝雜誌
「顛覆良醫印象,忠實呈現醫界面貌」-好萊塢報導者
「用輕鬆的口吻,深刻透析醫療體制積弊」-歐洲電影
「精準拍出沉積在醫院裡的陋習」-首映雜誌

2015-10-22

【活動公告】醫師工時限制及勞動權益保障研討會 @ 10/31 (六)

【醫師工時限制及勞動權益保障研討會】
👉時間:10/31(六) 早上8:30
👉地點:臺大公共衛生學院
👉報名網址:http://goo.gl/9Przf9
👉講題介紹:勞基法的美麗與哀愁
  這次研討會我們設計了三個主題:分別是工時限制制度的比較、替代人力可能的方案以及勞基法對醫療勞動權益的保護與限制。這次要介紹的主題是勞基法:
  
  2009年,奇美醫院外科住院醫師蔡伯羌在開刀房疑似過勞導致心肌梗塞昏倒,他的妻子帶著幼兒開始了漫長的陳情與訴訟之路。在經歷一審敗訴的挫折後,蔡伯羌醫師及蔡太太終於在今年的一月贏得二審判決。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委任律師的努力以外,也得到了學者的聲援。
  徐婉寧副教授認為一審法官逕自認定醫師並非勞工,無法適用職災勞工保護法的判決有明顯瑕疵,針對一審判決寫了詳細的評析並發表在法學期刊之上。這樣的見解提供了委任律師在法庭攻防上重要的武器,可說是二審逆轉的重要關鍵之一。
這次相當難得有機會邀請到徐婉寧副教授,就請她一一告訴我們,受僱醫師作為勞基法孤兒所面臨的困境與無助。
  
  護理人員是我們熟悉的臨床夥伴,輪班制的他們雖然早早被納入勞基法,卻有著坎坷的命運。從早年醫院明目張膽地違反各式勞基法規定事項,到後來責任制工時大開後門。即便到了今天,醫療保健服務業除醫師外全體納入勞基法且不再適用責任制工時,超時工作、積欠加班費、濫用on call待命的現象仍然層出不窮。
  基層護理產業工會是一個相當具有能量的工會,不僅曾協助許多個案打贏離職違約金、資遣費的勞資糾紛,也策畫許多行動抗議醫院「畸形班表」、「跨科調動」、「彈性人力」以及「責任制」的管理手段。
  蔡旻璋護理師除了是基護工會的理事外,也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勞資會議的勞方代表,對於醫院常見的勞基法違反事項可說是如數家珍。就讓我們藉此機會看看同樣作為臨床醫療人員的護理師納入勞基法之後遇到的問題以為借鑑。
  
  醫護人員勞動條件問題在這幾年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議題,但事實上醫師納入勞基法的爭議已經持續將近二十年。從醫療保健服務業納入勞基法但排除醫師,到84-1責任制工時的納入與排除。二十年來我們的主管機關到底為什麼遲遲不願將醫事人員整體適用勞動基準法?困難在哪裡?發生過甚麼角力?讓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帶您從頭說起,每個政策背後的運作與邏輯。
  這幾天由於平面媒體的報導,醫師納入勞基法議題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納入勞基法與否不只是一個口號或意識形態,而是現實地影響著我們的權益與義務。倘若你也厭煩了前輩們不知所云、為反對而反對的論述,快來參加醫師工時限制及勞動權益保障研討會,認識勞基法的美麗與哀愁。

2015-10-21

【公告】公視「有話好說」談醫師納入勞基法議題

今晚八點醫勞小組住院醫師代表受邀至公視「有話好說」談醫師納入勞基法議題,歡迎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準時收看。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948086915249473&id=218049788253193
另外下文是針對昨日勞動部、衛福部發言,本小組之立場與回應,未來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
近期報載,衛生福利部提出適用勞動基準法的「八年、三階段」時程,而勞動部則表示未有共識。
實際上,衛福部在2014年底曾召開會議,並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認為至少要九年人力才能補足,但據我們所知,其實迄今都沒有承諾要在何時將醫師納入勞基法。至於勞動部則自始至終都沒有反對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卻礙於衛福部處處作梗,而不敢貿然允諾。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曾在八仙塵爆後召開記者會,指出目前醫師荒誕的超時工作時數,可能給醫療體系埋下危機。而衛福部對於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從不積極,僅以半吊子的評鑑條文「建議」醫院應予住院醫師工時保障。但縱使如此,都可以在統計上看出各科醫師每週工時超過90小時之狀況。(勞基法規定每週工時40小時)
醫師過勞議題廣泛受到社會重視,亦有總統候選人之競選醫療政見將醫師納入勞基法列為目標。我們希望看到對醫事人員、民眾安全負起責任的衛生主管機關,並且呼籲勞動部不再鄉愿,盡速以行政命令將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
新聞聯絡人:陳醫師 0963-055-751

2015-10-20

【公告】「把健保決定權交回健保主人手中!」大連署

政府自恃健保帳面成績,在選舉前「提高補充保費徵收門檻」,表面上是嘉惠民眾,實則政策買票、慷醫護人員之慨,也不利長期的醫療體系發展。
醫勞小組反對政府當前的的政策,上週醫改會等諸多團體的聯合記者會我們雖未出席,但也透過公醫時代表達我們共同的聲明。如果健保帳面收益好看,何不趁此機會改善醫護過勞環境?未來隨人口老化,醫療支出不斷攀升,政府短線的思維恐怕讓全民受害、更加深健康不平等與醫病對立。
/公醫時代、醫勞小組聯合發言稿 http://goo.gl/rcQ3G6
/「把健保決定權交回健保主人手中!」大連署 https://goo.gl/emlQXr
/本圖取自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2015-10-04

【宣傳】10/18團結作為方法:工會如何改善醫護工作者勞動條件

團結作為方法:工會如何改善醫護工作者勞動條件
│時間:10/18(日) 19:00-21:00
│地點:慕哲咖啡地下室(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近捷運善導寺站)
│主持人: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陳亮甫
│與談人: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  梁秀眉、蔡旻璋、阮玉蓮
部立台北醫院急診科醫師 金冠成
│報名網頁:http://goo.gl/ZW3vah 
│FB活動網址:https://goo.gl/WqbdO5 
血汗醫院叢生,醫護人力不足與過勞的問題浮上檯面,人力流失和出走,為醫療品質埋下日益嚴峻的隱憂。
今年三月台大急診室護理人員為了人力不足發起聯署,直到近期台南護理師疲於應對登革熱疫情而揚言罷工,體制疏於回應基層勞動者的處境,法律對於勞工而言是放下一條救命的繩索,但要想出聲呼救,考驗著勞工微弱的勇氣。
當個人不在能夠依靠體系所設定的途徑尋求保障,團結似乎成為唯一的出路,不只為個人發聲爭權,也企圖取得公共政策上的話語權。我們將在這場座談裡,深談醫療產業當今面臨的困境,回顧過往在工會組織、勞資鬥爭上的嘗試,也思索工會團體應如何面對健保醫療政策與日益緊張的醫病關係。

2015-10-02

【文章】颱風放假與否早就已經是「雇主決定」(陳亮甫) @蘋果即時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001/702750/

9/29日全台各地多處宣布放颱風假,且不說最後天氣實況如何,當下返鄉學子與部分上班族滿心雀躍,但對服務業員工而言卻如臨大敵,除了娛樂場所以外,民生相關事業單位例如醫療院所,颱風假更是個虛無縹緲的名詞。台北榮總有員工投訴颱風天須照常出勤、無加班津貼,台北市而言更有多間中型以上醫院全日門診照常,其中照常執行手術者可能所在多有。
 
颱風天應如何平衡民眾需求與醫療人員出勤安全問題,確實是個難題。一旦門診停止開放,可以預想急診室工作人員將面臨更大壓力,而假期以後的門診量也將遽增。但以現行法令對於勞工的保障,僅「建議」雇主如要求勞工出勤應發給加倍工資卻無強制力,法令同時要求雇主不得因為勞工考量安全問題拒絕出勤而給予「不利待遇」,但除了實質的減薪、考績扣分以外還有太多因素會讓員工感受到壓力,至少在醫療院所當中,颱風放假與否早已是「雇主的決定」。
 
目前國內各醫療機構對於颱風假所實施的措施不一。以住院照護來說,大多會將颱風假視為「假日」,僅留值班人員在院,部分醫療機構會給予值班者不定額的津貼。有的醫療院所體恤員工出勤安全問題,縮減門診手術並將可等待的手術延後,把非緊急必要的業務量降至最低。但亦有醫院考量手術時間不好挪調等因素,已排定手術照常進行,也因此才有文章前頭所述台北榮總之爭議。但綜觀現行狀況,休假、敘薪都未有一套基準給予醫院管理者參考依循,極大比例給予經營者裁量空間。
 
筆者對於天災事故休假,民生相關事業勞工權益保障,有幾點粗略建議,望未來主管機關將相關規定更具以完善。其一,類似天災事故發生之時,應有地方主管機關協調各醫療院所,以勞工出勤安全為優先考量,縮減非必要醫療業務量。其二,對於颱風天出勤勞工權益待遇,應跳脫現行僅「勸導性質」的條文,強制要求雇主比照假日出勤「加倍發給」的規定,並且明令於《工作規則》當中與員工約定出勤守則,取得勞工同意後方能命其於天災假上班。
 
醫療業長期血汗已成現實,而眾人電影院、百貨公司取樂之際,卻看醫護人員需於人力更不足、無額外加給情況下執行日常業務,令人於心何忍?政府單位如有決心捍衛勞工權益,則除了法規明令以外,更應強力譴責資方代表「由老闆決定颱風假」的言論,以樹立法制準則、標舉勞動正義。
 

2015-09-29

【公告】9月29全台門診急診狀況彙整

| 9月29全台門診急診狀況彙整 |
9/29全台灣仍有多處停班停課,各醫療機構也有相應停診措施,醫勞小組為大家做出簡要整理,但當然無法涵蓋所有醫院,另外實際門診狀況請以醫院官方公告為主。
有幾件事情我們認為亟需討論:
(一)關於門診開放或是暫停,勞工的出勤安全與病人的就醫權益之間該怎麼平衡?
(二)各醫院的例行手術,是否有因颱風假而暫停、延後或依然照常進行?負責執行的醫護人員是否獲得相應的安全保障和加給?
(三)值班醫護人員是否有因為颱風假出勤而獲得加給?現有法規對於類似狀況的保障是否不足,使得只能由雇主恣意決定?
再次呼籲大家做好防颱準備,避免有危險的出遊行程以緩解消防醫護人員的負擔,體諒這些依然必須工作朋友的辛勞。最後向所有明天依然要冒著風雨出門打拼的勞工朋友致敬!

2015-09-26

【文章】陳宗延、陳亮甫:讓勞檢陪鑑成為柯P新政的勞權資格考 獨立評論@天下

陳宗延、陳亮甫:讓勞檢陪鑑成為柯P新政的勞權資格考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19/article/3342
「柯P新政」挾高人氣上路,長期參與工運的賴香伶也在i-Voting中得到六千票,被任命為台北市勞動局長。九個多月來,北市勞動局最受矚目的重點施政,是勞動檢查的「陪同鑑定制度」,也就是將《勞動檢查法》23條的法源(「勞動檢查員實施勞動檢查認有必要時,得報請所屬勞動檢查機構核准後,邀請相關主管機關、學術機構、相關團體或專家、醫師陪同前往鑑定,事業單位不得拒絕」)加以延伸,邀請公正第三方協助勞檢員掌握個別產業或職業的檢查重點和「眉角」。據悉,陪鑑制度已在媒體業和金融業的勞檢中獲得一定成效,勞動局目前將醫療業和科技業列為下一波的推廣對象。
● 管理階層不應參與勞檢陪鑑
本於認同「勞檢權應以勞方為主體」的理念,我們所參與的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在勞動局公開招募醫療服務業陪鑑人後,便踴躍安排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和醫學生等各層級成員報名,希望能分享我們長期在職場中觀察到的經驗,而使勞方被欺壓剝削、以及資方規避勞動法規的現象無所遁形。其中,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對於長工時、高負荷的醫事人員,醫療院所是否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妥當施行健康促進和職業災害及傷病預防之措施。
然而,日前(2015/09/24)當我們第一次參與勞動局安排的「醫療服務業勞動條件專案檢查討論座談會」時,卻赫然發現許多擔任護理部主任和督導、甚至是醫院人資部或管理部的管理階層在列。當下,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和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等團體的成員,便立即向賴局長提出抗議,而醫勞小組和基護工會並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選擇退席抗議。
管理階層竟能擔任勞檢陪鑑人,這樣的現象令我們驚訝且遺憾。其一,若干工作者即或有揭發資方不法、維護醫護勞工之意願,可能受迫於資方之壓力,而必須向管理階層透露勞檢細節,以有利於資方防範檢查。勞動局若仍得過且過,無異置受雇者於難堪處境,亦破壞受雇勞工集體之團結。再者,上述工會、勞工團體以及自薦參與的基層醫事人員,無不為了本次勞檢積極準備,蒐集各醫療院所、各類醫事勞工受違法對待之情事,希望能提示勞檢員重點稽查。然而,如果在討論勞動檢查方向及策略的過程中與管理階層同席,我們如何相信勞工的異議不會受資方追究,這豈非令基層人員置身危險處境之中?
醫療業專案勞檢及陪鑑制度,其本意是破除以往醫院評鑑造假、勞檢緩不濟急的沉痾,今日卻因勞動局未積極任事而難以發揮預期效果,怎不令基層勞工感到惋惜?
● 難道我們只要「依法行政」的勞動局?
賴香伶在接受市民遴選時曾提出六大政見,其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便是「開創結社-經一定程序成立之網路勞動者結社團體」、「鼓勵吹哨-勞檢權與勞工及工會共享」兩項,都是希望能繞過或突破既有法規框架的僵化之處,直接為勞工爭取權益。
然而,在座談會上,我們見到的卻是勞動局墨守成規、消極應付的官僚心態,死抱著自己在今年一月訂定的〈臺北市勞動條件檢查陪同鑑定作業要點〉不放,雖然在會中亦坦承該〈作業要點〉在資格限制(第四條)和利益迴避(第十二條)方面有所疏失,卻仍以依法行政的邏輯加以辯護。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柯市府的勞動局要的只是依法、合法,而不是真正解決勞工在勞動現場遇到的問題,何需讓工運人士賴香伶主掌勞動局?而局長賴香伶又是否忘卻了過往在工運中所見勞資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而放任看似中立的法條成為資方閃躲責罰的漏洞?
《工會法》第14條明言,工會有權集體決議是否允許帶有管理性質之受雇者成為會員,其立法精神便在於約束管理階層介入工會運作的可能性。台北市勞工局豎起激進的基層旗幟,卻未依嚴格標準遴選陪鑑人員,既是自失立場,也是功課沒有做足的表現。
● 讓勞檢陪鑑成為柯P新政的勞權資格考
我們認為,這一系列勞動檢查將成為市民對柯市府勞動局的重要檢驗標準。理想的勞動檢查應明確建立糾舉醫療機構違法情事的管道,樹立標準以杜絕經營者的僥倖心態,同時亦應成為廣義的勞動教育的一部分,以此厚植勞工的勞動意識與談判協商能力。而柯市府在醫療業勞檢議題中的所作所為動見觀瞻,未來也勢必要持續在放大鏡下受市民及醫事勞工檢驗。
今日退席,是我們對於市府和陪鑑制度「恨鐵不成鋼」的沉重回應。我們等待台北市勞動局主動提出方案,落實勞檢陪鑑制度的公正獨立性和勞工主體性,而不致於使勞動局再一次淪為「資本局」。
(作者為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成員,台大醫院實習、見習醫師)

2015-09-25

【公告】讓勞檢陪鑑成為柯P新政的勞權試金石

| 讓勞檢陪鑑成為柯P新政的勞權試金石 |
  台北市勞動局自柯文哲市長上任、賴香伶局長在i-Voing制度脫穎而出以後,推動「勞動檢查陪鑑員」制度,希望仰仗基層勞工的實務經驗,更有效杜絕事業單位違反勞動法令的現象。繼媒體及金融業以後,醫療業也將成為下一波專案勞動檢查的對象。
  本於認同上述理念,醫勞小組在勞動局公告後,便踴躍推薦各層級成員報名,希望能分享我們長期在職場中觀察到的經驗,而使資方規避勞動法規的現象無所遁形。其中除了工時、工資等項目,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對於住院醫師在內的長工時、高負荷醫事人員,醫療院所是否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妥當施行健康促進和職業災害及傷病預防之措施。
  然而,今天當我們第一次參與勞動局安排的「醫療服務業勞動條件專案檢查討論座談會」時,卻赫然發現許多擔任護理部主任和督導,甚至是醫院人資部和管理部的管理階層在列。當下,我們遂與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和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等團體的成員向賴香伶局長提出抗議,而醫勞小組和基護工會並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選擇退席。
  資方參與勞動檢查陪鑑,對我們而言有多重的緊張涵意。其一,我們如何確保醫院管理階層不會對於身懷主管職的護理人員施加壓力,以獲取關於勞動檢查的內容及策略細節?再者,各勞工團體在獲遴選為勞動檢查陪鑑員以後,便多方蒐集基層醫事勞工意見,希望作為勞檢員的重點稽查依據,管理階層在列,使得我們不免擔憂基層受追究而不能暢所欲言。
  我們希望勞動局能夠不僅僅是依法行政的單位,而能夠以最高標準落實工會法的精神,讓這一場勞動檢查回歸基層意見,排除醫療機構介入的可能。後續我們也向勞動局明確表達,應提出方案回應勞工團體的質疑,也不枉廣大基層當初對於柯市長、賴局長的深重期待。
  今日的退席抗議,是本於高標準期待、對於市府思慮不週的「恨鐵不成鋼」,我們等待勞動局對於此事的檢討與應變,也希望這一次的醫療業專案勞檢,能明確建立糾舉醫療機構違法情事的管道,樹立標準以杜絕經營者的僥倖心態,並成為廣義的勞動教育一部份。
  未來市府勞動局的作為動見觀瞻,市民與基層勞工應讓本次勞動檢查陪鑑成為柯P新政的勞權試金石。

2015-09-17

【懶人包】登革危機 全民共濟

登革熱疫情延燒,不僅令民眾恐慌,爆增的醫療業務更考驗我們早已緊張的醫療體系。
醫勞小組特別製作了這一份簡報,除了希望讓資訊的傳播更加簡便明暸,也呼籲大家能夠關注此時正努力對抗疫情的無名英雄,體諒他們在第一線上工作的艱難,共同度過這一次的危機。
登革危機 全民共濟由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製作,
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tw/

2015-09-10

【懶人包】藥價差別負擔

近幾年來台灣藥物的健保給付價格,一直為人所詬病,不只許多第一線醫師質疑「救命的藥比糖果便宜」,民眾也常有「怎麼現在拿不到某某藥了」的困惑。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問題?健保署最近想推動的「原廠藥差額自費」措施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常見的詞語釋義,加上一些譬喻希望能讓大家在滑動手指之際,了解這個可能對自己帶來重大影響的政策。紙短情長(?)所以如果對我們沒講清楚的地方,有任何質疑或指正,歡迎隨時告訴我們喔!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2015.9.10
圖、文/醫勞小組、Laurent Huang

2015-09-01

【文章】急診醫師:濫用急診當然不對,但全額收費制卻可能讓醫療糾紛更加嚴重 @關鍵評論網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1927/文:金冠成(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陳亮甫(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近期健保署為改善急診壅塞、制止輕症民眾濫用急診狀況,擬修訂《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這一則行政命令當中的條文,讓「應該出院卻滯留急診」或是「輕症不該來急診看診」的民眾,必須接受強制轉院或全額支付費用。
平心而論,此舉回應了醫界長期以來對於「急診因為便宜而被濫用」的抱怨,以及近期對於急診壅塞的關注,但作為第一線急診人員,這個大膽的作法也著實令人憂心。首先患者來到急診的病況往往多變難以捉摸,縱使有各種指導方針告訴醫師何謂安全指標,卻不是每位病人的狀況都符合教科書上的描述。
如果衛福部打算採行的是「正面表列」出幾種不適合繼續留在急診的病況,則會發生的情況是對於現況的改善甚微,因為真正符合該標準的肯定是數量不多的輕症患者,而以往在醫學中心的經驗也顯示其實狀況輕微的患者多半願意等待,也並非造成急診壅塞和氣氛緊張的最嚴峻原因。
其次,收費制度其實是將患者、家屬與醫護更推上糾紛的懸崖,假若真有醫師依憑自身信心做出某個病人必須退掛、轉院或是離院,否則就得全額自費的判斷,那麼可以預想的是急診室將會爆發更多的衝突甚至暴力事件,更多「叫我出院,出了事你要負責嗎?」、「以前才幾百塊,現在才幾千塊,你當醫生的怎麼那麼愛錢」之類劇碼將更頻繁上演。
追根究柢,並不是說台灣民眾就醫習慣差這樣本質性的問題,但我們的醫療制度可以不用讓白色巨塔繼續變得不友善。再者,調高費用設立了一道門檻將部分民眾阻絕於外,所以我們會看到將救護車當計程車使用的不當就醫行為,也會看到急重症長者被子女揹著進醫院(因為擔心救護車要收費)。
 姑且先不論自費是不是造成對弱勢的排除,能夠跨過這道價差門檻的民眾,難保不會一進醫院就嚷著「我付錢,快給我看牙痛」之類的話,若是事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又提高了醫療訴訟的可能性,因為「消費者」更有了一種「買到貴的不良品」心態,而想要取得補償。
最後,在上述種種考量之下,急診醫師恐怕還是依循舊規,不論輕重病症皆收治,偶爾善意勸導民眾可以到中小型醫院急診就醫。但健保署卻據此法令而有了尚方寶劍,更加輕易對急診的某些治療、檢查予以核刪,醫師不會因為拚命診療完大批病患而更獲經濟利益,還要擔心有沒有縱放輕症,最後可能還得面臨來自醫院的業績壓力,因為遭受一定量的核刪。
整起事件下來,作為第一線人員沒有親臨政府的德澤,反而更加感受到自己的無地自容。而我們也想說,衛福部全然憑藉著健保署的掌櫃心態,以為透過財政控制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徹底謬誤的答題方向。以台大醫院來說,急診壅塞最主要的原因還包括住院病患後送不流通,次專科門診收治的病患遠高於急診收治,要解決壅塞必得重新審視醫學中心的定位與角色。
另在轉診方面,現行電子平台尚不足以協助第一線醫師依據床位、專科醫師人手等資訊判斷理想的轉送策略,強制「下轉」、「平轉」欲推行,基層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當權者不知是視而不見,或是無力處理, 如果只想透過財政手段解決一切醫療問題,無非又是想鴕鳥心態粉飾太平。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2015-08-31

【文章】兩個月後,還記得八仙塵爆當天的急診室嗎? @想想 (陳亮甫、程羿)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534

八仙塵爆第一時間造成500多名緊急傷病患,嚴重威脅原已人力不足、壅塞的緊急醫療系統。事發至今已逾兩個月,幸賴醫護人員日以繼夜的照護,傷亡人數逐漸穩定。塵爆事件乍似告一段落,媒體熱度也消退許多,但事實真如此海闊天空嗎?近兩年來造成大量傷亡的天災人禍越來越頻繁,整個台灣社會、政府是否有從中獲得警惕?

緊急醫療不能只是仰賴條件拮据的應急,應該平時就做好可能有意外事故的準備。然而,政府在各方面反應有限,若持續難有大刀闊斧改革,恐怕人禍要比天災更加重創人民安全。
問題之一的人力問題,是基層消防醫護永遠的痛,急診最為壅塞的台大醫院近期已有多次基層護理師向媒體發出呼救,希望能夠解決離譜護病比例問題;其他薪資待遇次之的醫院,相關問題恐怕更加嚴峻。而多數醫院因應人力短缺的方式,不外乎等待週期性的「護理系畢業潮」為人力短暫補血,然後杯水車薪的結果只換來資深護理師離職或調單位,新進人員被迫上火線而更加血汗。再看消防人力方面,縱使相關團體屢次疾呼,人力缺額依舊高懸於斯,今天若災害不幸發生在雙北以外地區,則財政更拮据、消防員額更加缺乏之處能否應付急須搶救的大量傷患,令人不禁擔憂。
再者,目前台灣各醫療院所的病患轉送機制非常原始,一旦有嚴重的病患送進急診室,急診醫師在處置之餘還要分神打電話聯絡其他醫院來確認有無加護病房及有空的值班專科醫師,時常浪費許多時間在詢問早已爆滿的醫學中心上,且同時又要受到家屬的責難。八仙塵爆當晚各處急診醫師得自憑本事找尋後送的燒燙傷病房,現行的轉診資訊系統只是讓醫院在轉診後上網報備,絲毫無助於醫師找尋適合的醫院,是否能夠期待一理想的系統,讓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由各醫療機構空床數、專科醫師人力狀況等資訊,為病人判斷最適宜的後送策略?
挽救崩壞緊急救護體制,需政府與民間共同配合
在塵爆過後由於媒體及政府的不斷宣導,民眾多能避開醫學中心急診,將資源留下給需要的患者,顯示大眾就醫行為確實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近期健保署雖擬修全民健保醫療辦法,讓不願轉診的民眾自費使用急診,但不少問題埋藏其中,新規定可能給予急診醫師更大心理壓力,亦有機會使民眾誤以為「付了錢醫學中心急診就隨我看」,可以預見的是醫療糾紛及急診暴力事件也將隨之衍生。由此,建立讓民眾能夠信任的分級醫療服務,甚或在基礎教育當中加入健康識讀及正確就醫習慣養成,才有機會逐步紓解急診的緊張。
我們一直認為,全民的健康以及應付大型災難不能一味仰賴緊急救護、醫護人員捨命付出,如果政府沒有做好平時的預備與運作良好的系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醫療人員遲早會不支,接著倒下的是台灣的醫療。兩個月後,我們不只應該歌功頌德似讚頌醫護警消熱血,更應該永遠提醒那晚的驚險,思考什麼樣的改革方能換來真正的長治久安。

2015-07-23

【文章】八仙塵暴絕非燒過就算了 (廖偉翔) @想想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343

根據衛福部七月二十日統計,八仙塵暴的傷患仍有326人住院治療,其中228人收治加護病房,病危171人,病危者中有73人呼吸道灼傷插管、7人透析治療,並已有8人不幸死亡(按:截至二十三日,已有9人往生)。每一位傷亡者背後都是一個傷心的家庭,而每一位照顧者承擔的都是疲憊的身心;當兩者於醫療前線相遇時,消磨的耐心變成相互的指責,而真正該負起責任、也真正有權力負起責任的政府官員卻退居後線,成天只喊著「救人第一」的空洞口號。


一如我先前於〈八仙塵暴對急診的衝擊〉文中所述,我們的醫療系統平時便以全速運轉,平常就已全速運轉,一個人當一點五個人用、甚至當兩個人用,自然難以負荷突然其來的重大事件。
2014年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的統計顯示,全台灣有護理師或護士執照者,執業率僅有58.4%,意即每10位有護理執照的人當中,只有不到6個人正在執業。低執業率所顯示的,是護理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的亟需改進。塵暴過後數天,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至行政院前陳情,官員一面說著預估需要3000餘名護理人員投入燒燙傷照護的行列,一面卻又拋出動用預備金給加班費、招募志工給與津貼等說法,企圖搪塞眼前真實的人力缺口問題。
不僅是護理人員,醫師也是人力不足的首當其衝者。衛福部公布的《103年教學醫院住院醫師工時評鑑》,結果,一如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於七月十四日記者會上所指出的,「許多科別的住院醫師,平均每週工時及連續最長工時都明顯超出評鑑標準」。而八仙塵暴事故中最需人力的是整形外科,「以醫學中心為例,最長工時超過每週100小時是家常便飯,更有高達每週116小時的誇張工時,也就是每天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處於工作狀態,而整形外科更是連續兩年名列工時最長的科別。」所謂的評鑑規範的工時限制,在還沒有塵暴時就已無法達標,災難一來,勞動權益的落實更是遙遙無期。
而在醫護人員之外,還有許多從旁協助醫療業務的專業工作者,如醫院的社工師,夾在醫院、政府與家屬和傷患之間,一方面要協調多方的物質需求和條件,一方面又要承擔照顧者、被照顧者、甚至公務人員的各種情緒,社工自己的情緒總是只能默默承擔。更不用提原有的業務量就已相當吃重,這突如其來的業務只會讓社工師的身心壓力更顯緊繃。
綜上所述,塵暴的不幸事故就像台灣醫療勞動條件的一面鏡子,照映出許多平時早已存在卻總是沒有具體改善時程的嚴重問題。媒體上八仙塵暴的熱潮已經慢慢消退,但我們不要忘記這場熊熊大火燒出來的問題所在,民眾要持續監督,醫療工作者則要持續為自己的勞動權益發聲,下次災難來臨時,我們至少能做好更周全的準備。

2015-07-14

【記者會】最新一次衛福部調查住院醫師工時評鑑的結果

醫勞小組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一次衛福部所調查住院醫師工時評鑑的結果,強調八仙塵爆前住院醫師就已經面臨嚴重過勞的情形,而衛福部卻從未訂定嚴謹的工時上限規範,造成在重大災難時醫護人員疲憊加劇。同時醫勞小組代表陳秉暉醫師也指出,衛福部現在為了安撫民心,祭出許多的獎勵金方案,但有錢沒命花就是現在醫師面臨的狀況,希望衛福部不要只用最投機的方式回應勞工的痛苦。
今天感謝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余研究員、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孫秘書長以及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黃執行長的發言聲援,也向今天到場的辛苦媒體朋友們致敬。
...
※本日新聞摘要:
[自由時報] 第二預備金慰醫護辛勞 醫師怒:也要有命花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78823
[聯合報] 住院醫周工時破百醫勞小組籲改革
http://udn.com/news/story/9/1054448
[中國時報] 醫界團體轟衛福部掩蓋5大科醫師過勞慘況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714002778-260405
[風傳媒] 八仙塵爆醫師過勞 醫改會籲:醫師納入勞基法
http://www.storm.mg/article/57227
[新頭殼] 塵爆後醫師嚴重過勞 勞團籲儘速納入勞基法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7-14/62205
[公共電視] 八仙塵爆醫護超時 政院擬發津貼慰勞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301678
[台灣醒報] 無關塵爆 醫護抗議平時就過勞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0714-Xz3B
[東森新聞] 醫護人力吃緊 10整形外科醫師9人超時
http://news.ebc.net.tw/apps/newsList.aspx…
(還有很多新聞我們來不及一一蒐集整理,也歡迎網友再提供給我們。)

2015-07-13

【文章】走在鋼索上的全民醫療網(鄭雅菱 陳亮甫) @蘋果

八仙塵爆第一時間造成近500名緊急傷病患,嚴重威脅原已人力不足、遭輕症壅塞的緊急醫療系統。幸賴消防機關與各地醫療院所積極配合,醫護消防人員無私奉獻,甚有銷假與志工自發投入,才在第一時間做好初步處置。
然而緊急救護系統其實是走在腐朽的鋼索上,倚靠著救護醫療人員比平時更大的專注度才能勉強運作起500人的存亡之計。理想的緊急醫療分成到院前與到院後兩部分,各縣市政府消防局統一指揮調度119救護車,由基層消防員做檢傷分類與基本處置,並將病患送至最近最適醫院,到院後再交由急診醫護人員診治之。但現實環境在這些環節中處處有缺漏,意外當下往往難解燃眉之急。

急診壅塞人力吃緊

首先,消防人力因應平時勤務已然吃力,遑論近500人的大量傷病患,雖然後續外縣市(最遠自新竹)支援消防人力與大量熱心志工,但已在在凸顯原先編制的左支右絀。其次,醫學中心急診室本有嚴重壅塞的問題,若非醫院勉強清出空間以及恰逢醫護人員交班時間,恐怕有更多遺憾會發生。第三,救護車與急診院端,以及後送醫療院所之間均未做好整合工作,災害應變中心僅是資訊交流平台,當晚若非醫師各自打電話向中南部醫院「訂床位」,醫院恐怕無法承擔起如此巨大的照護量。
我們認為緊急醫療不能只是仰賴條件拮据的應急,應該平時就做好可能有意外事故的準備。首先,補足救災人力。在消防部分,政府應立即補足15000名法定消防缺額,甚至應額外編列10%的備載人力以因應日漸頻繁的大型災難中大量傷病患的訓練與現場處置。各醫療院端也應該充實醫療人力,莫讓醫護人員冒著過勞風險在線上苦撐。 

應統籌「區域聯防」

其次,我們建議政府應該統籌醫學中心與附近的中小型醫院組成緊密的「區域聯防」體制,將平時最容易壅塞的急診暫留候床患者,暫時轉送到其他醫院予以照顧,不僅省去候床病患及家屬忍耐擁擠環境之不便,也留下空間讓大量傷病患的處置更有餘裕。如此既可避免醫學中心免於壅塞、中小型醫院急診人力空轉,也隨時為大量傷患的來臨做好預備。
澎湖復興空難、高雄氣爆、桃園新屋大火、台北復興空難與新北八仙氣爆,一年不到五場大型災難,災難時代儼然來臨,更別提大巨蛋了。核電廠以及各式大型活動屢傳公安問題卻依然運轉著。這次500人就讓緊急醫療系統差點崩潰,若是2萬人以上的災難發生,我們又將陷入什麼處境? 

鄭雅菱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陳亮甫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執行委員 

2015-07-06

【撐】八仙塵爆「救人第一」 但誰來救將倒下的醫護人員?

  1. 燒傷復健之路漫長,人力明顯不足,衛福部應培訓台灣燒燙傷專業照護、早期復健團隊、社區復健人員與設備,並免費提供受害者在家復健的設備。
  2. 醫療糾紛多,為保護基層護理人員,面對重大公安與天然災害事件,應設立「緊急公安事件醫糾安全防護網」。
  3. 衛福部應比照SARS危機處理,緊急建置「燒燙傷專責醫院」。
  4. 四、依外國人及華僑醫師職業管理辦法第三條,可用臨床教學名義與國外進行合作。衛福部應建立國際救災合作小組,避免國內人力不足,國外又無法援助的困境。
  5. 未來將有更多人力調派及醫藥用品補充的問題,將進一步追討衛福部長期縱容財團以利益為考量,導致人力緊縮之職責。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3741

11720915_863658380349985_729599307_o

2015-07-03

【公告】災難不是勞權假期,政府應督促各醫療機構遵守勞動法令

  沒有一位醫護人員會在民眾需要當下,放下手中的傷患不管,這一次的塵爆事件以後,平常超時工作的醫護依然沒有怨言的停休、自動返院支援,因為民眾的痛楚就是我們最深的懸念。
  但沒有一種善舉應該被無節制的利用,在平常時候就常有護理人員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被「凹」加班、停休,補休和法律規定的加倍薪資根本像是天方夜譚。我們要提醒大家,緊急危難不是勞動法規的假期,雇主依然必須安排人員適當的休息時間,以及在「事後」給予勞工一定時間的補休與加倍薪資。
  因為勞動法規太習以為常的被忘記,估計事後又更難追回勞工應有的權益。我們也呼籲政府不要只是放任醫院與有限的醫護人員支應龐大的醫療需求,除了勞工行政單位應主動要求醫療機構落實本文提到的勞動法律,衛生行政單位也主動協調各院人力需求量,這不僅是對於醫護的保障更是對於病人安全的重視。
  最後我們要說,機構也應該從這樣的事件裡,重新檢討自身的人力狀況是否能夠應付緊急狀況。堪憂的護病比、超高的離職率,人力吃緊絕不只是災難造成的,而是更之前就釀成的危機。平時就已經血汗的基層醫護,需要被更妥善的對待與保護,也請民眾、家屬給予我們更多的體諒和支持。

2015-06-28

【文章】八仙塵暴對急診的衝擊 (廖偉翔) @想想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44

八仙樂園的嚴重事故,塵爆造成500餘名傷患,其中近200人需要收治加護病房。這一爆,不只爆出台灣公共安全的重大缺失,也為讓我們目睹人力吃緊的急診與醫療現狀。


相信許多身處第一線的醫療從業人員,都面臨過類似的困境:手頭上正在處理重大外傷(major trauma)或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的病患,急救區外頭卻有檢傷分級三至四級的患者或家屬催促著怎麼等那麼久、怎麼還沒有人來看我⋯⋯等等。

從上述的例子中,不難看出急診的難處。急診室的意義在於,將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利用,優先搶救黃金時機內的患者生命。然而若同時有輕症患者如潮水般地湧入急診室,不僅患者要苦等,也使醫療人員的工作量大增。於是急診室總是壅塞不已。而醫病關係也在一次次的衝擊下逐漸失去信任。

但急診壅塞早已不是新的議題。根據《康健》雜誌今年四月底的報導,解決急診壅塞最該做的三件事分別是:

1:轉診、分流計劃應更徹底執行。
2:應增加病房調度彈性、重視急診收治住院率。
3:人力配置規範應符合病房實際照護需求。

其實在這些建議的背後,最關鍵的思考模式在於: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平時便以全速運轉的系統,要有能力負荷突然其來的重大事件,卻又不投入任何可帶來實質改善的資源。

近年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人的認知能力會受到「匱乏感」的影響。簡言之,當人們工作排程滿檔時,便很難有餘裕去做最佳的決策。同理,平日工作就頗為吃緊的急診體系,也很難單靠醫療人員的犧牲奉獻就能解決結構性的問題。

八仙樂園的不幸事故,不僅衝擊災難應變體系,也讓我們看見了所有第一線醫療人員的沈重負荷。在災難發生後,我們見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真摯情感,也看到醫療人員銷假投入救助工作。只是我們不能寄望每次都靠自發性的義舉,來彌補體制的根本缺陷。只要災難一過,醫病之間可能又要陷入先前互相怨懟的困境。

無論是轉院制度的改善、健保給付的調整、徹底審視醫療人力的缺口,種種政策層次的調整,主事者都應該肩負起健全醫療體系的責任,而非造成無力者互相攻訐、有力者卻避而不談的窘境。若基層醫療人員能團結一致,把矛頭對準醫療政策的制定,我們才更會有足夠的能力來面對各種突發事件,醫病之間的充分信任也不會只是災難時的曇花一現。

2015-06-26

【文章】別將急診醫師推向道德懸崖 (陳宥任) @蘋果即時

本小組經亞東醫院急診部詹東峻醫師同意,引用其聲明部分內容,撰寫本篇投書,呼籲勞動者的團結拉攏民眾的同理、政府或經營者能夠尊重醫師的專業自主,並且不再有民眾將醫護人員推向艱難的道德難題。
也歡迎參考詹東峻醫師於日前本小組舉辦的「我可能不能救你:醫師、護理師與消防員的自白」講座當中的發言,第一部20:00起是詹醫師的部分。
https://youtu.be/CHmY_YPMpbY
https://youtu.be/NmjpKGIZ5-0
https://youtu.be/8RMhftjphZs

作者:陳宥任(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台北榮總住院醫師)

深夜的亞東醫院急診室外傷科,一位足部慢性疼痛的病人,在醫護正兵荒馬亂的時候來到診間,當下醫師毫不馬虎的替他做了理學檢查確認沒有大礙,考量病人其餘的用藥狀況而暫不施打止痛針,之後將他退掛並建議他到日間門診尋求疼痛控制。病人極度不滿,投訴行政總值,責罵醫師沒醫德以後離去,孰料當晚立即上網痛斥該名醫師的不是,其中不乏情緒性語言與咒罵用詞。

甚少醫師在面臨這樣的羞辱以後還能毫無慍色,不少網友建議醫師提起法律訴訟追究責任,醫師則第一時間公開地表明了自己處置的理由及問心無愧:輕症病患過多難免延誤其餘更緊急病患的診治,而忍受擁擠、又花費更高額費用極可能不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前日童綜合醫院又有一起急診暴力令人興歎,筆者為文無意圍剿該名病患,亦不想將一次事件的憤怒發洩於廣大的急診患者;只是醫療暴力事件恐怕不會至此休止,而急診壅塞的現況再無好轉,也只是將醫病雙方繼續置放於情緒的張力邊緣。一次次的事件裏頭我們學會了什麼,應當督促醫療體系往何處改進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課題。

近年來急診壅塞的情形在媒體的報導下受到社會各界相當多的關注。事實上,輕症病人濫用急診僅是眾多造成急診壅塞的原因之一。在急診室的觀察是,一旦輕症病人湧入,雖然診治的難度較低,但注意力分散的同時總難以預料到每一個可能的症狀惡化,如果遇上焦急的家屬或沒有時間做完整的解釋,糾紛或暴力就極有可能發生。恐怖的惡性循環在這樣的過程中出現:繁重的工作量,令醫護人員不堪負荷、紛紛走避,僅存的有限人力繼續應付著持續增多的病人,無法避免的意外在這之中難免發生,而我們面臨的窘境也難以取得每一位病患及家屬的體諒和認同。

站在醫師的立場,我們明白民眾並沒有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判斷自己是否罹患急重症,也相信絕大部分的病人都是感受到相當的痛苦與不適才會花費將近千元的醫療費用來到醫學中心急診室。然而現實狀況是醫學中心急診室有著更多的重症病人,相對輕症的民眾很可能必須要花更多時間等待醫護人員、等待急診推床、等待住院病房。能夠設立醫學中心的地區醫療資源都相對豐富,附近絕對存在區域或地區醫院運行24小時的急診室。分級轉診是相互倚賴的制度,我們有了地區、區域及醫學中心的分級,就應該落實各級醫院的轉診。為了民眾的醫療品質及各級醫院的均衡發展,政府實在不該看著病人在醫學中心急診的地板及輪椅上受苦,卻放任地區及區域醫院的急診人力空轉。

筆者無意唱道德高調替急診患者辯護,刁蠻難纏、便宜行事的患者也一定有,而且即便數量極少便可能造成我們極大的心理負擔,但我們還是得回答前面這問題:是什麼讓民眾採取了不智的就醫選擇?我們該如何以法規引導或強制疏散醫學中心的洪流?我們還不確定正確的方向所指何處,在工作崗位上,醫者退掛一些患者來維護其珍視的病人安全,而在更廣大的制度難題上,我們也只得薛西佛斯式的期待,勞動者的團結可以說服同理的民眾、政府或經營者能夠尊重我們的專業自主,以及或許是最重要的,不再有民眾將我們推向艱難的道德難題。

2015-06-22

【公告】歐洲最大的大學附設醫院Charité醫院,以護理師為主開始無限期罷工

【給我們多一點,對大家更好】
這是歐洲最大的大學附設醫院Charité醫院,勞工拉起的抗議標語,以護理師為主的無限期罷工自6月22日起展開。
由於私營化的成本考量,德國醫療機構裡的人力與供給不斷地被刪減,根據ver.di (德國服務業聯合工會)統計,護理人力的的短缺到目前為止,約高達70,000個全職工作。再加上健保從論量計酬改革成論病計酬的DRG,醫院自行負擔經營成本之下,更是大力削減人事開支。根據研究,德國的護病比高達10.3,雖然西班牙緊追在後,但和挪威的3.8、愛爾蘭的6相比,卓立於歐洲國家之間。
早在6/22的示威性罷工之前,聯合工會在今年初就和Charité大學醫院的高層展開漫長的協商,可惜雙方歧見仍深,談判因此破局。醫護人員過勞、人力透支不是一兩個月的事,而該院的護理師表示:這是個慢性問題。
協商肇因於醫院沒有履行仲裁的決議,對於80位新聘員工,該院並沒有依承諾繼續錄用,而理當監督的「工作場所健康委員會(GK)」更連個蹤影都沒有。對於第一線面對急難、苦痛、緊張事件的醫護人員來說,他們總會擔心事情出錯。一位受訪的護理師更表示,她常常得照護38床的病人,不僅如此,晚班還常常只有另一位同事和她一起工作。
本文譯註/Gem Wu、陳亮甫
圖片來源/http://pflegestreik.de/warnstreik-fuer-mehr-personal-an-de…/

2015-06-13

【翻譯】TPP對你的健康有害嗎? (葉俊廷、陳宗延)@雜想,砸響

 刊登網址:http://tyng1122.logdown.com/posts/280201-the-trans-pacific-partnership-is-it-bad-for-your-health

翻譯:葉俊廷
校正:陳宗延

以往的國際貿易協定側重於關稅,因此對醫療並沒有直接的影響,而健康專家也可以理所當然的將這些細節留給貿易專家。但時代變了,現代的貿易協定對許多面向的健康政策議題都有影響,從藥物價格到菸草管制,並且這種現象不只發生於發展中國家,連美國也不可免。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 TPP)便是明證。TPP這個龐大的貿易協定據聞即將完成,有近30章的內容,單是智慧財產權的草案章節以單行間距排列就有77頁。

TPP對健康的完整影響難以判定,一方面是因為其條款非常複雜,另一方面則因為草案文本是嚴格保密的。就連美國國會議員都只能在承諾不會公開
討論,並且不帶筆和手機的情況下才能看(最近甚至禁止了他們的專業助理一同查看)。但是幾個重要的章節最近被洩漏,並且揭露了TPP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可觀的影響。

舉例來說,無國界醫師(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及樂施會(Oxfam)等組織都提出警告:這項協定可能會威脅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民的性命。他們的擔憂主要源自於被洩漏的智慧財產權章節,以及專利對藥價的影響。舉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為例,專利規範可能會使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HIV的療法)每年每人的花費從1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

TPP對發展中國家能夠加諸的義務遠過於任何既存的貿易協定。確實,在洩漏出的智財章節中,有某些提案看來針對的就是發展中國家極大化低成本學名藥的使用所採取的創新舉措。

舉例來說,印度會核准新藥的專利,但卻不核准不增加療效(therapeutic efficacy)的舊藥新用或已知藥的新使用形式(譯註:很多藥廠為了延長專利,會在專利期滿時,將藥作一點點的改變,以新型藥繼續申請專利)。這樣的規定使得一些救命藥物(例如抗癌藥物基利克(imatinib mesylate, Gleevec))的學名藥創造條件1。但是這類關於專利適格性(patent eligibility)的限制卻在TPP中失去法律效力。有報告指出,TPP有給予發展中國家成員緩衝期,但只適用於該協議的某些部分,充其量也只能減緩TPP的影響數年而已2

印度並非TPP協商的一角,協商是由十二個環太平洋國家(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美國和越南)進行。那麼,為什麼印度的法律(有時甚至逐字)成為了TPP協商的標的呢?原因其一,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仿效印度的作法。其二,TPP是一個為了讓其他國家加入而設計的平台,所以它會對未來的國際協商設立底線。發展中國家的醫療可近性(access)風險是真實的。

雖然較少被察覺,TPP也可能會對已發展國家的健康造成直接影響。舉例來說,洩漏出的智財章節殫精竭慮大幅擴展「資料專屬權」(data exclusivity)的規定。這些法律使得食藥署(FDA)等藥品管制機構在一定年限內無法將學名藥上市,而這將使得藥價受到可觀的影響。

認知到這樣的事實,歐巴馬總統2016年的財政預算書中提議將美國資料專屬權的年限由十二年縮減為七年,預期在接下來十年中省下超過四十億美元3。但是,美國卻在TPP的協商中提出十二年期的專屬權年限。這樣的要求會讓美國深陷於一個許多觀察家──甚至總統本身──都認為會造成醫療支出不正當膨脹的政策當中。雖然TPP要求的年數被協商下修,這種套牢的影響仍然使人疑慮,因為貿易協定的條文非常難修改。

醫藥支出對今日的美國是個不小的負擔,光2014年美國處方藥的支出就上升了13%。最近C型肝炎新療法的經驗更顯示,如果我們沒辦法平抑藥價支出、提倡更有效率的革新,很多救命療法甚至在美國可能都要用配給的。然而,TPP會使美國的藥價難以向合理的價格移動,甚至損及許多幫助政府計畫平抑支出的既存規定。

一份2011年的TPP附錄(The "annex")(顯然是由美國提出的)強制所有國家使用「市場競爭所衍生的價格」或是一些「適當肯認其價值」的指標訂定藥價。201412月剛剛泄漏出的一份草案刪除了這樣的規定,但還是設立了相當多政府的程序義務,並且明定這些規範適用於美國醫療照護與醫療救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 CMS)。協議文本很難破譯且尚在變動。但消費者團體指出,附錄可能會創造出干涉CMS決策的機會,並且會讓所有TPP會員國的醫療計畫更無力抵抗藥廠的影響、也更難以改革4

2015年三月,第三顆震撼彈出現:一章關於「投資人與地主國之間爭端解決機制(ISDS)」的草案洩漏(譯註:一般國際糾紛時,外國投資人可以在地主國內的法院申請仲裁或申請外交保護,但是如果糾紛的一方就是地主國的話,就要透過ISDS這個制度來保護)。這項法案授權外國公司認為其預期未來收益受損時,得以控告地主國並索取上億美元的賠償。這些訴訟糾會由「仲裁人」審理,通常由在這個產業進進出出的私人律師擔任,且沒有任何由國家法庭獨立審查的機會。這種規定曾經包含在此前的貿易協定中,但TPP的規模會使得提起這類訴訟的公司數量大幅增加。許多公司已經利用類似的條款廣泛挑戰諸多種類的法律,從埃及的最低工資法、烏拉圭和澳洲的菸草管制、到專利法的核心面向(像是被適用於加拿大的藥品那樣)。光是ISDS的條款,就能影響國內接下來數十年的國內健康政策。在其撐腰之下,成員國涵蓋廣泛議題的政策——從食品和菸的標籤、專利法、藥品訂價規則、到環境保護等——都會被挑戰,而美國自也不例外。

TPP的內容尚未拍板定案。協商還在進行,歐巴馬政權仍然可以努力使協議排除ISDS和健康照護「附錄」等規定,並使協議納入捍衛健康的加強保護措施。國會在此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六月初,為了討論TPP及類似的協議能否快速通關(fast-tracked),國會正值激烈的立法攻防。如果國會同意快速通關,它對法案的影響力將會大幅減弱:快速通關允許貿易協定只需要國會簡單多數決
即可通過,也否決了國會對協議內文做任何修改的機會。

在接下來數週和數月中,還有很多事情懸而未決。如果TPP最後包含了ISDS的加強規定、智財章的擴張條款以及健康照護的附錄,美國將把自己接下來數年管制健康政策的權威拱手讓人。

Reference
  1. Kapczynski A. Engineered in India -- patent law 2.0. N Engl J Med 2013;369:497-499
  2. Inside U.S. Trade. Development-based transition mechanism for IP rules seen as losing ground. May 24, 2015 link.
  3. Fiscal year 2016 budget of the U.S. governmen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February 2, 2015 link.
  4. Public Citizen. Memo: three bur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leaked TPP transparency annex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S. health care. June 10, 2015. Available at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