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3

【文章】欲速則不達,留給社會ㄧ個討論醫糾法的空間 (陳宥任、陳亮甫) @蘋果即時

http://goo.gl/8zHzvk

作者:陳宥任(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台北榮總住院醫師)、陳亮甫(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台大醫學系)

《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案》爭議十多年,伴隨著網路輿論的野火燎原,以及近日討論熱烈的諸多醫療糾紛案件,點燃了醫病緊張的烽火連月。

《醫糾法》最初的動機,是為了替醫師減少醫療訴訟之苦,降低病患或親屬提起訴訟之動機。然而原先之法令的擬定紕漏如麻,為了回應各界質疑,官方竟以超絕的效率,在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進行了無數重大改修。法案原先討論了十年,這一刻竟然可以為求過關徹底脫胎換骨,恐怕不只醫界不買帳,民眾感受到的是別有所圖的倉皇與妄動。

真正的癥結點是醫界普遍對於政府的不信任,無法相信法案制定者所描繪的良善願景能夠真正落實,而寧願設想民眾無限上綱的經濟理性,將要對醫者產生的威脅。

舉例而言,論者常以「民眾一定會先爭取補償,脫產後再對醫師提告,政府絕對討不到錢而且讓民眾賺兩手」等說法質疑法案有損醫師權益,諸般論點是否悖離常理、鑽法案之牛角尖,自可受公評。但無論如何,考量醫界長期有感於健保支付的撙節、政府或管理階層的控制或欺凌,對於政府宣稱的「善意」抱持敵意,實屬應然,衛政單位長期以來放任市場凌駕於勞工權益之上,或旁觀醫病關係矛盾白熱化,受到萬般苛責都無可厚非。

醫護若因工作量繁重或過勞,導致注意力下降或分身乏術,都可能影響治療效果,損及病患安危進而導致醫療糾紛,常理而言都不會認為該醫護人員需承擔一切責難。衛福部在最近一次的修正案,將「全民健保支付制度」以及「勞動條件」列入醫療疏失分析的考量當中,弔詭的是,這類問題早已被醫界詬病許久,衛福部早該知曉並著手解決問題,但在實作的成績上卻罕有長進,無怪乎醫界批評,為政者立法只是拿錢息事寧人,實際上不曾面對醫護血汗的極端困境。

為政者若真對於催生的法案有足夠信心,相信其真有益於醫病雙方,則又何苦在對立最激化的當下,逼著眾人迎向刀鋒?醫界與社會都需要時間學習、成長,請給予空間允許醫師走下神壇,不需再為那些不可知的禍害而消磨喪志,也祈願尊重、公義在更多的對話之後能真正萌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