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勞小組在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的第二篇專欄上線囉 grin 表情符號 grin 表情符號 wink 表情符號
◎全文網址: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64490/
◎全文網址: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64490/
提高醫師前往國外受訓的門檻、限縮住院醫師總名額,真的有助於減少五大皆空的現象嗎?
醫勞小組成員吳懷玨、陳亮甫在本文指出解決五大皆空的根本之道應為給予醫師良好的勞動條件,
以限縮醫師前往國外學習、發展的機會作為醫界人力荒的解藥,
而不從工時、制度層面治本,對醫療現況的改善恐怕微乎其微。
醫勞小組成員吳懷玨、陳亮甫在本文指出解決五大皆空的根本之道應為給予醫師良好的勞動條件,
以限縮醫師前往國外學習、發展的機會作為醫界人力荒的解藥,
而不從工時、制度層面治本,對醫療現況的改善恐怕微乎其微。
-----------------------------------
文:吳懷玨、陳亮甫
衛福部於5月12日發佈了最新版的「醫師赴國外訓練英文保證函申請作業」行政命令,大幅加高醫師前往國外受訓的門檻與障礙。其中包含原先申請國外專科訓練前,只需要具備醫師資格(醫學系畢業即可考取證照),而現在則要求先當完一年的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再說。
如果是五大科(內、外、 婦、兒及急診)的住院醫師,則必須要完成為期三至五年的住院醫師訓練,而且要確定沒有「人力缺乏」的疑慮,政府才會再予考量。另外,衛福部將不予核發「免除J-1簽證返國義務(J-1 Visa waiver)之不反對函(no objection letter)」。
意即J-1簽證到期,通常是住院訓練完成後,便要馬上返回台灣至少兩年。綜上所述,衛福部的目的無非是阻絕醫師人才的外流,尤其針對五大科的出走更為防堵;但此舉純為遮掩當前五大科乏人問津的慘況,不惜限縮醫事人員進修與執業的選擇權,其實只是讓當權者更無動機改善五大科嚴酷的勞動環境,恐對於醫療現況於事無補。
回顧歷史,衛福部早自多年前便開始限縮每年的住院醫師總名額,砍小科(家醫、皮膚、精神科等)、留大科,逐漸迫使年輕醫師得「一個蘿蔔一個坑」 進入到專科訓練。即使如此,小科還是年年爆滿,甚至有醫師甘冒風險當一年沒有名份的「第0年住院醫師」只願換得擠進小科窄門的門票,大科無法招滿足夠人力的狀況依舊比比皆是。
然而,血流不止的窘境無法突破,衛福部更祭出「PGY」從1年變成2年,並規定第二年的PGY需服勤於五大科長達八個月,等同以年輕醫師的選擇權為代價,換取五大科人力的暫時緩解。探究五大科人力荒的問題,還是根源於推力過大:風險高、糾紛多、訓練時數長、薪資不公等等。
青年醫師面對如此吃力不討好的路能繼續走下去,除了崇高的信念與意志支撐之外,似乎很難長久。五大科的住院訓練完成率也值得注意,內科、兒科約在70%上下,婦產科、急診稍高一點,約在70%-90%之間擺盪,然而苦命的外科常常落在70%以下,甚至在民國100年還出現僅僅50.6%的完訓率,其養成之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
衛福部沒有好好地正視五大科內部的問題,內、外、婦、兒、急的推力依然存在,卻只著眼於限制學習機會、提高門檻。如此箝制選擇自由的作法,不僅無法治本,對品質的提升是否能幫助,更是個巨大的問號。
大多數醫者依然極力想為家鄉的人群服務,也不是所有的醫師都只會逐利而居、醫美不醫病。但我們實在是需要一個有尊嚴的勞動環境、有價值的人力市場,才能讓醫師的承擔更沒有顧忌。如今的作為治標不治本,甚至限縮選擇自由的狀況下,難保未來不會有更大幅的緊縮。如果主政機關無心自源頭解決問題,那就別在設下重重關卡,或一味以虛假的道德旗幟,塑造民眾與醫者之間的對立。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楊士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