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經濟部赴台北醫學大學舉辦服貿說明會,「北醫自覺行動」發起號召,圖為現場所舉標語。 |
前言
政府推動兩岸服務貿易協定,乃基於ECFA之框架下,而其中所包含健康與社會服務業,為中方要求加入。其中包含但不限於:開放中資醫院來台、允許台資到福建、廣東設立獨資醫院,將對台灣醫療造成不可逆的衝擊。
資本移動:中資至台灣捐助設立醫院
服貿協議中有關醫院服務業條文,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臺灣以合資形式捐助設立「非營利」的醫療財團法人醫院,提供醫院服務,並規定未持有臺灣方面身分證明文件的自然人擔任董事會董事,合計不得超過全體董事的三分之一,政府宣稱這些規範能夠確保中資不具「控制力」。
然而對於中資資金比例上限,沒有任何的規範,再加上無法防範台灣董事淪為橡皮圖章,如何能宣稱不具控制力。對此,衛福部的回應是中資的捐贈有助於偏遠醫療的發展,目前翻遍法條抑或是協定內文,皆未見此規定,如果今天無利可圖,怎能期待中資願意砸錢?偏遠醫療的發展廢弛本來就是政府的責任,今天要把這個問題丟給資本,其心可議。
醫院是否可能成為洗錢工具?
常有論者以為,台灣的醫院受制於《醫療法》裡關於財團法人醫院不可營利的節制,中資未必有意願來台,因為無利可圖。但事實是,台灣大型私人醫院同樣也是打著「非營利」的旗幟,享盡節稅優惠,卻不斷的增加病床數、服務量、自費項目,並藉由規模經濟壓低成本,不斷地擴張版圖,最後再藉由關係人交易將盈餘洗出。
筆者以為,短期內中資或許在競爭力上無從與植基已久的台灣醫院資方比較,但長期而言,若是讓外資壟斷醫療產業上下游,舉凡醫療器材租賃、營造商等,就無法避免其模彷目前醫院財團的五鬼搬運模式,賺取國人消費,違背醫療公共性的原則。這顯然不只是服貿協議的問題,而是我國醫療法與衛政機關雙重殘廢的後果,只是在自由貿易協定之下更加被凸顯。
另外,中國醫療市場中,民營醫院只占一成,其中高達九成的出資者為房地產商。因為中國政府規定,新市鎮開發裡面必須要有醫院,因此房地產商蓋醫院目的就是為了炒地皮。資本流動的目的就是逐利,難保中資以「合資捐贈設立醫院」之名,享受賦稅優惠,藉機養地,拉抬已經失控的房價。
資本移動:台資至中國設立獨資醫院
截至目前2013年4月,已有十家台資醫院以合資形式至中國擴點,但因為中國「人治色彩濃重」、「大型醫院國有」,等因素,除了旺旺醫院外(沒有聘請台灣醫師,成本低),經營皆十分慘淡,然而仍不斷有台資想要赴中擴點,或許著眼於未來的兩岸情勢,以及預期的市場潛力。
台資早在多年前就已獲准至對岸獨資設立醫院,本次服貿協議新增項目則允許在省會城市和直轄市適用。對此我們認為隱憂有三,其一是,此舉將放寬兩岸醫療流動的大門,在擴點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將台灣醫師人力輪調至大陸,許多醫師迫於資方壓力,只好離鄉背井,勞動權益可能受損,也讓台灣醫療人才流失,病人蒙受其害。其二是,台資至中國投資設立醫院,在台灣有沒有出口的審核機制,可以確保資方不是在台灣賺盡健保利潤以後,把錢移動到對岸投資?長期下來,這對我國醫療品質的傷害才真正巨大。其三呼應前項,如果肯認醫療的公共性,中方要將缺乏醫療服務的區域交由資本去開疆闢土,本來就有失公益,台灣斷不應配合中方,助長醫療商品化的歪風。
拖垮健保,是否有可能?
服貿對醫療的影響,最為一般民眾所詬病的,便是「大陸民眾可能妨害我的就醫權益」這點。筆者以為,不該基於國族主義而排擠他國民眾享有基本的健康照護權益,如果陸商、陸客、陸生願意支付合理的代價,納入健保應該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這麼做會不會拖垮健保呢?其實對岸人民來到台灣納保的規定與服貿無關,《全民健保法》以及。《全民健保法施行細則》才是大陸人來台納保的依據。服貿開放以後,投資的負責人以第一類身分納保,而非負責人者則以第六類納保(政府負擔60%,個人負擔40%,優於其他外國人)。
筆者未必覺得此舉會製造健保太多負擔,並且也不會有太多陸人因此有很大動機來台享受健保。原因是因為凡是非本國籍就有居留滿六個月才能享受健保的規定,帶病投保的情況未必嚴重,並且每個人來台都有一定的投資金額為前提,試想倘若有這樣一筆錢,應該能夠在中國找到同樣水平的醫院立刻接受治療,無須特地來台。但這種差別待遇,無疑的還是對本國人產生歧視對待,一旦這條規則不改,也阻礙我們討論公平性的可能。
另外,去年六月服貿簽訂以後,經濟部投資設立的「外貿協會」隨即輔導南京擎安醫院成立「兩岸醫療轉介平台」,未來是否在這波風潮之下,越來越多中國人來台進行商務的醫療消費,排擠原先的病人權益,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
回頭看:台灣醫療現況
健保體制無能、勞權保障荒怠、資本壟斷醫療是幾個目前台灣醫療的主要問題。醫療淪為商品,財團法人醫院不斷引入自費項目、高階儀器,利用規模經濟壓低成本、擴張版圖,反倒缺乏改善醫護待遇的動機;而公立醫院在公家支出緊縮的壓力下,也只能跟隨醫療商品化的潮流,不斷擴大,與私立醫院進行競賽。同一時間公共支出的吝嗇和撙節(健康照護支出比例低於其他OECD國家),讓醫事人員面臨雙重的相對剝奪感,一方面受制於資方的剝削,一方面又面臨健保核刪、總額的荼毒,既疲憊、待遇也不盡如人意。
在資方互項競逐的戰國遊戲中,沒有發言權的第一線基層醫事人力,只能血淚往肚裡吞,成為階級宰制下被剝削的弱勢者,在某些特定科別尤其如此。若是鬆綁資本入侵醫療體系(無論是中資、外資或是台資),競爭者增多,醫院資方只能持續壓低成本,惡化基層醫事人員勞動權益,加速醫療商品化,最後抹滅醫療的公共性,犧牲病人的健康。這未必是服貿開放之後才出現的效果,服貿協議與學運反而是一面照妖鏡,讓我們看到一路以來政府的失能,而現有問題也會隨著服貿簽訂、資本膨脹而更加惡化。
結語:我們該如何監督服貿
在尚未解決現有問題前,一切將醫療去管制化的政策,包括兩岸服貿協議以及自經區,只會加速醫療商品化的趨勢。一旦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基層醫事人員的權益、病人的福祉,將會淪為犧牲品。
上週六(4/26)我們舉辦了依「服貿與醫療社服,人民議場」,與在場民眾透過審議民主的方式,得出若干結論。結合醫勞小組一貫立場,我們要提出以下的主張:
(一) 我們反對醫療與社會服務納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二) 我們認為針對中國資本來台投資醫療、社會服務,在投資金額、項目應有具體規範,並設有退場機制。
(三) 我們認為應該確保台灣醫療與社會服務非營利性的實質監督。
(四) 我們認為中國大陸與台灣有敏感的政治衝突,與其簽署任何協議不能輕忽率為,應強化相關民主參與機制。
(五) 醫勞小組認為,唯有將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會組織,才能維護醫療的公共性,避免醫療淪為金主斂財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