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

【文章】衛福部長的三項入學考 @蘋果日報 (陳帛威)

作者:陳帛威(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首任衛福部長邱文達卸任後,醫界大老們覬覦部長寶座的傳聞甚囂塵上,如今由具食安背景的政委蔣丙煌接下,少了財團醫院的包袱,各界皆寄予期許。邱文達就任時曾言:「從此時此刻起,我將全神貫注,把維護民眾之健康,當做任內第一要務。」如今看來諷刺不已。然新部長的上任,究竟真能帶來守護民眾健康福祉的新氣象,抑或只是換湯不換藥甚至是雪上加霜,我們提出幾項問題作為新任部長的入學考:

一、鞭子與胡蘿蔔救不了食安與病安
  
食品安全瀕臨崩壞邊緣,每一則不法添加物的新聞都令人驚懼,躲過了餿水油、銅葉綠素、毒澱粉,沒有人能保證下次提起筷子之際不會踩到地壘。如同GMP食品認證標記安全的假象開始受到質疑,只靠「醫院評鑑」與「健保制度」這樣如同「鞭子與胡蘿蔔」的技法,而沒有看見醫療人員的過勞情形,對於我國的「病人安全」有多少保障也令人不安。
 
如果新任部長依然操持舊業,毫不懷疑地信仰著漂亮的統計數據,縱使拿出再多的魄力或是大聲疾呼,也無法遏止黑心商人在低價考量下的偷工減料,更無法提出任何改善醫療勞動環境的實際作法。縱使「護病比」、「醫師工時」項目已納入評鑑規範,醫療院所違反情事卻已是公開的秘密,護理人力荒、醫師出走潮源自於此,再精采的數據都無法挽救擺在眼前的健康危機。

二、醫護超過勞,健康不能保
  
「病人的利益,為我首要顧念」是披上白袍之際每位醫者練茲在茲的信條。然而在現行醫療體系中,大型醫院仍停留在19世紀的封建思維,不斷壓縮人事成本、擴張病床、添購昂貴儀器以求擴大;中小型醫院則因健保給付不合理而左支右絀,其中的醫者也難操持醫療專業盡心救助病患。
  
在扭曲的市場競爭下,基層醫師往往被迫超時工作,過著沒日沒夜的血汗生活,每週工時最高甚至可達150小時,高強度的勞動不僅帶給醫師極大的生理心理壓力,也導致醫療品質下降,遑論給予病人最佳的照護。然而一旦面臨醫療糾紛,社會風氣又將矛頭指向檢討個別醫護人員,這當中難道政府都沒有一絲責任?
  
基層護理人員也面臨過勞的處境,畸形班表、離譜護病比與責任制早已將護理人員壓的喘不過氣,這都不是瘸腳評鑑所能解決的問題。繁重的工作使人疲於奔命,無法給予病患完善的照護,工作團隊士氣低迷,也使得護理人員離職率高、執業意願低,惡性循環下,病安漏洞是必然的命運。
  
五年前台大前校長於校務會議腦中風,時任教務長的蔣丙煌曾說「人是血肉做的,又不是機器,他真的很累,根本不是人過的日子。」而今日台灣醫療的高滿意度,是用醫事人員的血汗交換而來,日子更是苦哈哈。若是繼續放任勞動剝削,忽視民意阻擋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則無論是誰上任,都可能成為壓垮醫療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三、醫療商品化,沒錢皮皮剉
  
醫療是基本人權,維護醫療公共性更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然而,七零年代以降,營利為導向的醫院經營模式開始大行其道:醫療逐漸被視為服務業;醫療行為則被視為可被販賣的商品。
  
近幾年來,循著新自由主義的單一發展軸線,政府和財團醫院動作頻頻,欲大力推動國際醫療專區,期望以台灣「廉價」的人力吸引外國貴客,宣稱可以藉此帶動產業發展、留住台灣人才。然綜觀國際經驗,設立國際醫療短期雖可帶動經濟成長,然而其利潤的分配往往無法雨露均霑,肥了財團醫院,卻也苦了老百姓,造成了不可逆的醫療階級化,導致貧富間的健康不平等。
  
醫療不同於一般消費性商品,本應維持其公共性。健保缺失的弭平、醫病關係的重建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斷不應藉由營利化醫療來轉移焦點。邱文達部長任內大力為自經區政策背書,新任部長倘若持續違拗民意,歷史也將會記上這沉痛的一筆。
  
上述三點,即為新任衛福部長的三項入學考。我們期望部長能夠成為「人民的部長」而非「財團的部長」,政策制定廣納基層勞工意見、和人民站在一起,方能丞民於水火,挽救岌岌可危的健康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