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5

【文章】補破網的「公費醫師制度」,如何撐起偏鄉醫療?(陳亮甫) @康健

文章網址: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566

「許諾不再」或許適合作為這個故事的開頭。曾經這個職業被投以充滿神性的眼光,考上醫學系等同生涯保障,雖然訓練過程漫長、工作內容辛酸,但豐富的報酬加上一些淑世救人的理想鴉片,種種痛苦宛如能夠被麻醉。

但到了某一天,過勞不再是罕為人知的謠傳,健保體系給予醫師的執業種種合理或不合理的限制,駭人聽聞的醫糾賠償漫天飛舞,直到「五大皆空」終於變得耳熟能詳,即便投入該些科別,開業、專營自費項目、追求行醫的自主性亦成為大部分人的追求,急重症次專科乏人問津,又因應人口老化、疾病嚴重程度加劇,民眾習以為常的便利醫療,終於面臨危機。

醫界五大皆空的人力缺口,為政當局一直沒有妥善交代,眼花撩亂的數據只是對比我們對於政府的不再信任,而粉飾太平也似乎是這個時代的默契。離島偏鄉的醫療人力隨著區域發展不均,匱乏情形逐漸擴大更是難以否認的事實。為了填補偏鄉地區的醫師人力問題,衛福部於2015年宣布重啟已經停招多年的公費醫師制度,預計在2016年起的五年內,每年招收一百名公費醫學生,並且限制畢業後僅能選擇內、外、婦、兒、急診科執業,違反綁定的規則需繳1500萬元罰金。

新制度的爭議已經不小,加以近期又爆出台東地區公費醫師待遇奇低的事實,更加引起輿論撻伐。薪資單上明晃晃的數字扣人心弦,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不再有迴避的餘地。

世界各國對於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的規劃,派用公費醫師的前例不少,也未必都認定公費生等於次級勞工、提供較差的醫療服務。但現實環境下有太多因素讓醫師們對於投入偏鄉醫療卻步,包含收入、生活品質等都是重點,醫師當然也想在能夠發揮自己專精所長的地方執業。專門為偏鄉離島設置的公費醫師政策,乃是為醫療資源配置的失當「補破網」,強制分發的正當性自多年前公費醫師制度啟用時就屢受質疑,甚至申請釋憲。

而根據了解,目前的公費醫師一旦於選配的醫院就任,須滿一段期限方能轉換服務醫院,就算對原先醫院適應狀況不佳,也必須在新、舊東家都同意的前提下才能調職,諸般規定造成公費醫師待遇毫無議價能力,如果所服務醫院經營狀況不佳,薪資、工作時間等勞動條件更是雪上加霜。

設想以下情況,本來就風雨飄搖的偏鄉醫院幸運獲得分發一位公費醫師,原先多人分工的工作可能一口氣掉到該名醫師身上,薪資的部分恐怕也遠遜於同儕,但受限於以上規定,除了咬牙撐過年限以外別他途,這樣的勞動處境,難道真是「國家過去養你多年」就能開脫?

我們都期待醫療人員在執業場所的選擇上,能夠是一個「勞方市場」,亦即雇主必須以較優待遇吸引其所需要的優秀員工,強制選派醫院的方式顯然於此目標有違,應是最萬不得已的作法。

倘若五年五百名公費醫學生的招收已成定局,除了目前誇張的違約罰金應該檢討下修,針對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的公費、軍費醫師還有未來即將上路的制度,我們提出以下諸項建議,望能作為行政機關或民意代表改善此政策的方向:

(一)立法或以行政規則要求公費醫師與雇主需簽訂「定型化契約」,其中薪資、獎勵分紅制度、工作時間、值班數及門診數等勞動條件重要細節必須列入。該份契約亦應送交地方衛生主管機關、中央衛福主管機關備查,以利官方知曉公費醫師之工作環境狀況,亦避免出現類似本次台東公費醫師待遇眾說紛紜、徒增滋擾的情形。

(二)本次台東公費醫師爭議,衛福部第一時間出面滅火平息,其中一項政策為發出獎勵金(一年360萬),要求醫學中心派員支援偏鄉人力。由此可知,對於公費醫師制度,官方並非沒有資源可以作為其待遇之底線保障。

目前要去討論十年以後主治醫師的應有薪資,恐怕有其技術性之困難,畢竟醫師平均薪資亦隨諸多因素常有變動。但若是由官方設置一廣納公費醫師代表之委員會或工作小組,逐年檢討勞動條件並且擬定基本待遇底限,應可較有效消弭待遇不均的爭議,參照標準或可以同間醫院或同一地區非公費醫師之薪資水準為依歸,公立醫院以公務員之薪俸標準推算、加成亦不失為一作法。

(三)針對上文所提及的公費主治醫師調任限制,應該有一根本性的檢討。我們建議應該鬆綁目前公費與軍費醫師的「逃離條款」,讓選配後的結果不會「一試定終生」,反而讓雇用醫院有更強烈的動機,提供較優待遇與工作環境,讓醫師願意留任。

實際上,民眾就醫需求亦會期待有一信任且固定的醫療團隊,能夠提供其健康諮詢與協助,讓醫院努力留下醫師,也是維護醫療品質的重要一環,若政府只是抱持著「有醫師在」的思維,顯然是最息事寧人的自我安慰。近幾年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比率居高不下,對於這樣的疾病患者,假想原先長期追蹤、了解其生活與就醫習慣的醫師遠走他處,又得花多少時間重新建立與醫師之間的互信互動模式?只怕製造出更多Hospital shopping,引致更多無謂的醫療浪費。

以今年學測第一階段篩選標準來看,縱使是公費醫學系,多半還是要求相當高的級分標準,但同一時間也有準大學生焦慮的向學長姊詢問,顯示對於新制公費生政策仍充滿不了解。這是一種無奈,因為這個學科的光環太搶眼、歷史包袱太沉重、家長期待太難以抗拒,即使政府有太多沒講清楚的事情,依然引來年輕學子的趨之若鶩,有時總覺得,自己也在這許多焦慮的留言裡瞥見過往的影子。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我們很遺憾的必須承認,大學專業的選擇對於年輕的人的一生往往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多數的大學新鮮人都在缺乏對於該專業未來環境的了解底下,做出重要的選擇。

長期以來醫界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要不是缺乏參與機會就是淪為寡頭決斷,但願近期的諸多討論甚或攻訐,能夠讓政府充分理解開放參與的重要性,做出正確有利台灣醫療環境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