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由台北市政府投資九億興建的觀光醫療保健中心「台北國際醫旅」,舉行了開幕典禮。對照典禮的浮誇與設備的華麗,場外卻是基層護理產業工會與人民民主陣線的人頂著寒風抗議。抗議甚麼?
近年來,隨著媒體的揭露與基層醫護人員的吶喊,台灣醫療體系的血汗本質已經成為全民常識。但說到該如何改善,握有權責與資源的單位卻總是互踢皮球。政府說民眾就是不願意漲健保費;醫院說健保給付就是不夠,害醫院虧錢,請大家一起「共體時艱」。
還好我們台灣人比「政府以為的」還可愛(或者他們根本不這麼以為,而只是想誤導我們讓我們這麼以為)。根據中研院2011年所做的「社會變遷調查」所顯示,事實上有一半的台灣人都願意多付點健保費以提高台灣所有人的醫療照護水準,相較之下只有37.4%的民眾不願意(8%非常願意,41.1%相當願意;10.1%無所謂願不願意,24.5%相當不願意,12.9%非常不願意)。但我們的政府依然無視台灣人將健保視為公共資產而希望永續經營的意願,反倒是用炒短線的心態來經營健保,不斷跳針用民眾不願意多付健保費來當藉口,而不願改善血汗而對有害於病人的醫護勞動條件;同一時間卻不顧人民的反對,只顧討好「1%」的富人,收取不公不義的補充保費,扒取中產階級與弱勢兼差者的兩層皮,而不肯落實較為公平正義的家戶總所得收費精神。
至於那些總是說自己虧錢而希望基層醫院勞工共體時艱的「非營利」大醫院,卻被醫改會發現八成有盈餘。
回到浮誇的「台北國際醫旅」。我們的政府一方面一直喊沒錢沒錢,要基層醫護人員拿出「醫德」、發揮「南丁格爾精神」,另一方面卻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營收(其中大部分為健保營收)所成立的「醫療基金」裡,花了九億來蓋商業化的醫旅大樓。
面對基護工會與民陣團體的質疑,衛生局長林奇宏是這麼說的:「醫美及健檢年產值預估上千億……若將10幾億元都用在醫護薪資,使用的成果也有限,開創才可能有更多產值。」
針對這樣的回應,我必須說,很可惜,您活在「涓滴經濟學」早已破產的2014年。
所謂涓滴經濟學,就如同上面林奇宏試圖為國際醫旅開脫的那段話所暗示的,是一種用來合理化「將社會上的天然資產與勞動果實從基層弱勢者身上掠奪到權貴階級的行為」的藉口。當權者總是告訴你、資本家總是說服你、商業媒體總是洗腦你:不要仇富,我們要先讓有錢人更有錢,有錢人的錢才會像瀑布一樣「流」到你們這些窮人身上。
但幾十年來,我們沒看到錢從有錢人流到自己身上,只看到有錢人吃高級牛排的打卡照片流到Facebook上,只看到黑心食品從有錢人的公司流到自己的餐桌上。我們看到整個國家用商業的角度來經營醫療體系,將醫療變成服務業,我們看到優秀的醫師從窮人的床邊流到貴婦的韓國臉上。我們看到台灣的勞動力指數二十年來41上升到99,勞工報酬分配卻從53%降到47.59%。
幸好連經濟學家都忍受不住權貴恣意扭曲經濟學理論來唬嚨大眾,從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的《不公平的代價》,到《為1%的人服務的經濟學》;從劍橋經濟學家張夏準的《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到《億萬富豪的霸權》;從社會流行病學家威爾金森的《不平等的痛苦》,到經濟學家向社會學投誠之作《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各種社會事實與科學研究,在在宣布了涓滴經濟學的全面破產。
但我們的官員依然做最後的掙扎,企圖說服我們要先讓財團賺大錢,財團賺夠了自然會分你一杯羹,也不管是不是一杯黑心食品的羹。
喔,對了,他們在聲明中一再強調,台北國際醫旅可不是財團!而是一群「專業人士」。好吧,讓我們姑且裝傻相信開口閉口「醫美及健檢年產值預估上千億」的人不是將醫療當作商品而是所謂「專業人士」,無論如何,這些「專業人士」就算以後還有臉走進醫學院、護理學院的課堂大談「醫學倫理」、「護理倫理」,他們所謂的「醫學倫理」也將會像涓滴經濟學一般破產,而成為在所有後進的醫護人員甚至所有台灣民眾的心中的笑柄。
其實成為笑柄還是最好的下場呢,因為當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大聲疾呼「自己沒有收10%服務費,醫療不是服務業」,才發現破產的醫學倫理早已說服不了民眾「醫學是一種專業」之時,他們不只會笑你,還會恨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