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過後便是高中學測成績放榜的日子,可以想見屆時媒體又圍繞著幾位滿級分的學生,用辛苦向學的故事開頭,史詩般的滿分筆記鋪梗,結尾收束在習醫的憧憬與淑世的夢想之中。
上了大學以後免不了會遇上學弟妹詢問心儀的科系如何準備備審、博得面試委員的青睞,心中總是有些徬徨,講出一套制式的作戰策略固然不難,潑冷水的談一些現實的困難又不是這些考生焦頭爛額之際還能夠思量的。高中生在選擇大學科系院校前是否做好準備、有過足夠思慮?這是一個問題;南部第一志願高中特愛培植醫科學生的現象,又是另外有趣的主題,本篇都姑且不談,我們直接來面對標題的這個提問。
如果你對於醫師的期待還是在長期穩定飯票、執業型態自由、頂戴崇高光環,那麼你應該睜大眼睛多多觀察。首先,雖然醫師的平均薪資還是傲視其他職業別,但如今單位服務量所換算的健保給付所得幾已固定,加以醫療機構經營者的橫徵暴斂,醫師的收入已經和以往的月入幾十萬元相去甚遠,更遑論醫療從業人員的超長工時與工作密度,「平均薪資」的談法也掩蓋了不同位階醫師的待遇落差。
從這談起,如今醫事人員的就業型態大多走向受雇,意味著不只是健保對於醫療決策有所限制,醫院本身亦考量其營利需求而使得醫師治療上掣肘。最後在消費者意識高漲、而醫療也逐漸被視作是付費服務的當今社會,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以及日漸嚴苛的病人眼光也是許多醫療從業者的夢魘。在這樣的勞動環境底下,醫者保全自身形體健全尚有困難,遑論悉心守護我們在乎的民眾健康。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聚集了全台灣最好(好吧也可能是最會考試)頭腦的醫學系們,為何會放任這些災難如此肆虐?有些問題是結構性的,例如健保的財務困境終究無法說服政府增加公共預算或是擴增費基,保守的政策思維只得讓第一線工作者承擔過勞低薪;有些問題回到行動者本身,繁重的工作讓睡眠都變得奢侈,遑論思考挑戰體制,而師徒制的專業養成過程也鈍化了質疑權威的能力,從而削減了翻轉環境的可能。
偶有不滿聲浪,如果不是在「媳婦熬成婆」的彼此共勉中湮滅,便是在情緒性的發洩以後徒留怨嘆。最後有能力膽識或財務後援者可能選擇遠走異鄉,或者是留在體制內咬牙爭取一線生機。想來好像是醫界長久以來的危機,但仔細一看卻也發現這是台灣各行各業都得面臨的處境,工程師血汗幾何無須多提,連薪資排名在醫師前面的機師也得走上街頭面對資方不當對待,文章到這邊是否讓你準備劃寫志願卡的手指多了幾分顫抖。
回過頭來,也許是筆者把大學的功能想像得太過狹隘,純粹抱著追求知識熱情的讀者大可不必聽我多言;當然屬於這個職業本身的神聖性質、助人所能獲得的單純快樂以及種種人生體會幾何,是難以量化比擬的,只是若要以精神勝利遮掩物質上的殘缺,未免太不食人間煙火。
拜網際網路的發達與無數前輩的努力之賜,血汗健保、五大皆空或醫療崩壞的字眼不再陌生,衷心期盼對於準備踏入職業訓練所的青年學子而言,習醫這個決定是對於勞動處境有所覺察思慮後所做出的決定,而不僅是考試成績優異「不選醫科太可惜」這樣的心態。也希望如果你正在苦惱如何編寫一個可歌可泣的「家人生病讓我下定決心從醫」故事,以上的文字或許能為你帶來些許慰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