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少數臨床工作者最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有所誤解,以為反對者就是反對國際醫療、不善待台灣醫師,而衛福部每每用片面、偏頗的解釋回應民間團體的質疑,更是蓄意助長這樣的氛圍。在此我們整理以下資訊釋疑,也歡迎臨床工作者分享討論。
一、根據《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醫院的國際醫療病床不得超過其床數的十分之一;目前台灣已經有三十九間醫療機構獲得許可而經營國際醫療的醫療美容等業務,佔床量尚不及1%,2013年的業績是130億。這部份的業務都與自經區條例的設立無關。
二、根據前述《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醫院若是經營國際醫療項目,除了要確保床數容額不得高於十分之一以外,亦要確保醫事人力分開另行設置。但綜觀目前幾間醫院的狀況,是否真有另外分出一批住院醫師、護理師、放射師和醫檢師專事國際病人?除了人力之外,醫院儀器也是一個難以分割的項目。如此的現況,在自經區的「前店後廠」設置之下,一旦業務量增多,人力勢必更加吃緊,使用醫寮設備的排隊等待時間也會增加。
三、在不排擠一般民眾就醫權益的前提下,眼下的台灣是有好好發展國際醫療的空間的,佐以政府適當的配套以及衝擊評估與因應,可以將台灣的優質醫療推展至國際。但自經區的設立完全是在這個脈絡之外,現行前店後廠的走後門制度將會造成醫療資源排擠。當強調普世價值的國際醫療變成充滿商業行銷、資訊偏差的營利醫療時,「創造」出來的臨床業務將會讓血汗醫院問題雪上加霜。當醫護人員被迫接待有錢(不論是本國外國)的貴賓時,台灣的窮苦百姓卻只能在擁塞的急診室呻吟。
四、自經區的設立是讓醫師獲得額外的收入來源嗎?貌似如此,但現實恐怕不如想像中美好,營利型社團法人醫院反而更有可能是血汗剝削的元兇,如果無法確保勞方組織足夠強大,也難以確保利潤真的回饋基層。另外一方面,沒有從事高階自費營利醫療項目的醫師,卻要承擔更多的工作量,待遇也可能相對緊縮,而這會是大部分基層醫師面對的命運。
五、作為基層工作者,應該要看穿政府正試圖丟出國際醫療專區這樣的誘餌,讓受到健保剝削和資本荼毒的醫師轉移注意力,實際上要讓醫師改善待遇,應該要從健全本國醫師的執業環境做起,同時督促政府端出健康的國際醫療政策讓高端的技術得以精進和推廣;重點是,不設置自經區,不代表我國醫師就不能替外國病人看診,這可能是一個最容易受到誤解的地方。
六、自經區只是做半套的飲鴆止渴措施,現在政府卻要逼快渴死的醫事人員喝下;在醫師要求納入勞基法的時候說可能要關病床,在想要推自經區的時候卻說我國醫師人力過剩,誰才是真正的敵人應該相當明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