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7

【文章】5/17醫勞小組自走砲宣講 (林毅)


      星期六(5/17)晚上,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在西門町進行街頭宣講,主旨是反對服貿與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自經區)。過程中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在自經區中開放國際醫療專區之後,可以吸引更多外國人的錢來買自費項目的醫療服務,這些錢不是正好可以來挹注搖搖欲墜的健保嗎?市場化到底會有什麼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首先我先提出一個假設情境,然後問他是否同意這個情境:

      「在自由市場的運作模式下,產品是否值得被生產的前提是具有交換價值及市場價格。資本家擁有(雇用)勞力是為了獲利,而不是為了生產有用的東西。例如:窮人即便需要鞋子穿,如果負擔不起這筆費用,資本家就不會選擇生產鞋子。相對的,LV包包的實用價值,其實跟我身上背的農用包包差不多,但這種炫耀性的消費品,只要有人負擔的起且願意購買,資本家還是會生產。」


     他點頭表示同意。     

      接著,我告訴他:「如果今天在自經區中開放了國際醫療專區。允許台灣的私立醫院經營者 ,進到自經區內設立營利醫院,而自經區中的產業運作模式就是依循自由市場機制。又因為區內區外的醫院是由同一個經營者經營,所以資本是可以相互流通的。如此一來,區外醫療體系也會間接受市場化到的影響。」為什麼呢?我請他回想一下剛剛我所提出的情境。如果今天我們把鞋子改為急診的醫療,把LV包包改成醫美。只要今天健保對於急診醫療的給付是低於外國客戶進行整形外科的自付額,醫院當然會選擇獲利較多的醫美。如此一來,為了維持急診醫療的供給量,政府只有兩條路可以選:     

      第一、提高健保對於這項手術的給付。在這種情況中,我們就無法斷定「在自經區中開放國際醫療專區之後,可以吸引更多外國人的錢來買自費項目的醫療服務,而這些錢正好可以來挹注搖搖欲墜的健保」,更何況台灣本來就存在著公部門成效不彰的積弊,如何確保那些外國人的錢,能有效的投入健保。     

      第二、提高病患在這個手術中的自付額。在這個狀況下,病家需要花費比以前更多的錢,才可以獲地跟以前一樣醫療。無疑是加速社會上貧富差距的擴大,無力負擔的人,只好祈禱自己不要生病。     

      醫療市場化之後果,並非危言聳聽。美國就是醫療市場化最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去美國旅遊時,最好攜帶一些常備藥,如果不幸感冒,能忍則忍,回到台灣再看「俗擱大碗」的醫生,因為美國的醫療時在太貴了。而在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el 的著作《What Money Can't Buy》(中譯:錢買不到的東西)也提到美國當今醫療另一個荒謬之處:「如果你看過美國夜間新聞時段的廣告後,認為全世界最嚴重的健康危機不是瘧疾、河盲症或昏睡病,而是勃起功能障礙的流行,不會有人責怪你的。」恰恰好符合鞋子與LV包包的比喻。

      再者,市場化是否真的能為醫療體系帶來「效率」也是值得存疑的。在2011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2009在OECD國家中,美國的醫療支出(Health expenditure as a share of GDP)占GDP17.7%,是OECD國家中最高,OECD國家平均為6.8%;然而,2009美國的出生時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78.2歲,卻是低於OECD國家平均的79.5。

就以上這些理由,就足夠反對自經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