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街頭與議會並進的醫學生嘗試/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秘書部 金寧煊
2011.05.01,一群本不相識的各校醫學生,在網路串連逗陣參加五一大遊行。我們在運動場合上認識了許多工會、工運的先進們,也認識了同為醫療環境努力的護權會(臺灣護理人員促進會)的朋友們。我們並未隨著活動落幕而解散。當天傍晚,我們在鄰近凱道的臺大醫院地下街聚餐,隨後決議形成組織,一起繼續為醫師的勞動權益打拚。
現在這個組織叫作「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簡稱「醫勞小組」,與醫聯會(臺灣醫學生聯合會)緊密合作。醫學生在課業、醫師在工作之餘的組織運作雖然有限,但也逐漸形成分工,因應不同面向的挑戰(圖一)。從我們最熟習的街頭運動開始,五一之外也站上秋鬥的舞台;隔年(2012)的五一,在主辦單位的協助下,我們完成了工安帽的加冕儀式,並在醫院階前為全臺灣所有過勞的醫師默哀一分鐘。白袍搭上工安帽,乍看唐突,其實醫學生傳統以披上白袍作為「醫學專業主義」的象徵,而醫勞小組則主張同時應以黃色的工安帽詮釋「醫療勞動者」的身分。配戴工安帽的同時,也顯示著勞動者的脆弱不堪,需要更合乎人權、人道的保障。
利用街頭曝光的機會,確實對外塑造了輿論的壓力;對內也吸引許多醫師、醫學生的注意。前者使我們得以往會議桌上進展,後者則有助於廣泛的問卷調查、甚至招攬新血。我們拜會過數名立法委員,獲得實習醫學生以技術生身分納入勞基法的提案支持,可惜因美牛、二代健保、馬王政爭等諸多「意外」,迄今已一年餘未能成功修法。不過立委們亦下指導棋,並且敦促行政機關盡快研擬醫師勞動條件的保障措施。我們先後在教育部、衛生署、衛生福利部的場子開會,面對醫界的大老、醫院的管理階層,試圖提出紮實完整的論述促進改革。有時候立場不同往往不能互相接納,因此會後我們進行檢討,也邀請工運前輩、勞動法教授為我們解惑。同時為了尋求更廣大的「民意基礎」,我們土法煉鋼,從對統計不甚在行,到完成「2012年醫師工作環境問卷調查結果完整報告」;我們在臺大醫學院舉辦為期兩天的「我可能不能醫你」工作坊,試著對在場關心議題的夥伴們提出社會學、法律味道的深度咀嚼;我們陸陸續續跑遍全臺灣各家醫學院以及學校外的演講場合,提供為聽眾量身打造的巡迴座談;近期,我們正開始「青年醫師勞動筆記」這項特別計畫,動員對議題有興趣的在學學弟妹,參加讀書會,日後對在醫院工作的學長姊進行訪問,收集出臺灣醫師勞動條件的質性資料,同時也培養接班人、凝聚共識。不管做些什麼,我們都很熱切地盼望,在思考和討論中慢慢讓自己的行動方案萌芽。
在實習醫學生部分,我們仍在等待修法與新版「實習醫學生教學指引」的落實;在住院醫師部分,衛生署醫事處(現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石前處長崇良任內已研擬將定型化契約綁評鑑取代納入勞基法。亦即,由衛生署公布醫院與醫師應簽訂的定型化契約範本。細節可由勞資雙方微調,但基本的勞動保障精神,如每週工時、連續工作時數的上限等不可更動。若有更動或醫院違反該定型化契約,則以醫院評鑑繩之。醫院評鑑可決定一間醫院的等級,若從教學醫院降等為區域醫院,則給付、明年度招額都會受到影響。但是,醫院評鑑的作假長久以來遭人詬病,自己替自己打分數如何能有懲罰效果?再者,我們要怎麼想像,若某醫院在勞雇契約上債務不履行,照顧病友都來不及的醫師,必須在民事法庭上和自己的老闆打官司!因此,我們認為納入勞基法,讓勞工局等公權力,以勞動檢查的方式介入。若勞動條件迭不改善,則連續對醫院開罰以茲警戒。
話雖如此,在解決醫界內部紛雜的聲音,得以納入勞基法之前,我們仍然同意定型化契約綁評鑑充作過渡手段。同意並非消極承受,而是積極地參與「住院醫師勞動權益指引」的制訂。在2013.03.19衛生福利部會議的討論中,以每週工作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八十八小時、連續工時例外狀況最長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每七日至少有二十四小時完整休息結案,由數家醫院先試排班表,評估可行性。同年九月,繼任的醫事司李司長偉強,對媒體表示該方案實行後,人力將短缺30~50%,正協商以增收醫學生、延長住院醫師訓練年限配套。
誠然,臺灣醫療的問題,不能只從人力、工時等簡單的數學模型衡量。在長期的健保給付不公、工時過長、醫療糾紛日起的陰影下,醫師們漸往小科、醫美流動。臺灣的醫病比早已遠高於WHO每一千人至少一位醫師的標準,人力並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除了期待政府展現智慧,看見並解決更根本的問題,也冀望藉由勞基法一役的契機,將彼此團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團體,團結去跨越資方製造的區隔(即不分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受僱醫師一體納入勞基法)。而這個利益團體,就是工會。在白色巨塔裡,往往有「苦過去就沒事了」、「不過就是撐個幾年」等壓榨基層勞動力的說法,但是,關鍵不是他者如何看待,而是醫師要自己先認為自己是勞工。然後,下一步,我們要馬上團結合作、再組織,爭取我們應得的勞動權益。
延伸閱讀:
醫師勞動議題:工時Q&A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醫師勞動議題工時qa/269115913171209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EDLabor
明日秋鬥,醫勞小組連絡人 執行委員陳同學 0933996361
1998年,醫療保健服務業擴大納入勞動基準法,卻在醫院經營管理者的反對與施壓下,最終讓當時的勞委會與衛生署做成決議,排除受雇醫師在最基本的勞動保護之外。
2009年,奇美醫院蔡伯羌住院醫師超時工作,每月工作360小時,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在開刀房突然心肌梗塞昏倒,急救後因腦部缺氧過久,導致中度記憶功能缺損,遭奇美醫院解聘,由於不適用勞動基準法,至今只拿到勞工保險微薄的傷病給付。
2011年,成大醫院林彥廷實習醫師超時工作,在連續工作36小時候,在宿舍廁所中過勞猝死,由於不適用勞動基準法,也沒有勞工保險,根本無法進入職業傷病的判定流程,至今除了學生平安保險和募捐款項外,無法獲得任何補償。同年,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開始運作,開始拜會立法委員,以及勞委會、衛生署、教育部等主管機關,推動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時保護,然而衛生署醫事處態度強硬,甚至表示「台灣的醫師不適用勞動基準法,就算每週工時200小時,也不違法」。
2012年,醫師勞動改革小組在成大醫院林彥廷實習醫師過勞猝死週年,舉辦實習醫學生工作安全檢討記者會,並在五一勞動節當天與數百位醫師和醫學生一起上街頭,透過「工安帽」的加冕儀式,顯露出同樣身為勞動者的醫師也有面對職業傷病威脅,而必須依賴工安帽(勞動保護)提供必要保障的脆弱一面。而在五一勞動節過後,與衛生署醫事處的協商速度也開始加速,開始擬訂「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
2013年,醫師勞動改革小組在五一勞動節前夕,公佈過去一年針對住院與實習醫師勞動狀況的調查,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的每週工作時間分別高達88小時與100小時,各項工時指標不僅違反美國標準,更對醫師的健康狀態、醫療品質和教育學習造成影響,而在五一勞動節當天,我們也再次與醫師和醫學生一起上街頭,訴求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時保護。同年,在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與各方團體的參與和施壓下,「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和新版「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出爐,針對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的勞動條件進行最初步的基本規範,並確立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的原則與方向。
在過去三年來,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不斷透過各種方式,推動「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時保護」這樣身為勞工所應有的最基本勞動保障。雖然來自政府主管機關的怠惰,以及醫院經營者的壓力從來不曾間斷,但在醫師、醫學生與各方團體的支持下,我們大家確實在醫師勞動權益保障上爭取到了一定的進展,然而我們很清楚,法規制度的建立僅只是開始,而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再次邀請大家與我們一起在秋鬥現場現身發聲的原因。
「病人就是這麼多,如果醫生不幫忙,病人該怎麼辦?」
醫師過勞不只關乎醫師勞動權益的保障,更與病人的健康與醫療權益密切相關,醫師過勞造成醫療服務品質的降低,是美國Libby Zion Law限制醫師工時的濫觴,也是我們與醫改會分頭進擊、密切合作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爭取醫師工時限制與勞動權益保障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面對當醫師的血汗工時不再沒有上限,台灣健康與醫療體制下,龐大的病人數量與醫療服務量,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僅無法迴避,更是醫師過勞問題中的最深層核心。
要了解「病人就是這麼多」的背後原因,身為醫師或醫學生的我們必須走出封閉的白色巨塔,回到病人來自的地方─社會,和社會大眾一起深究,「病人之所以為病人」的原因。
回顧近年來紛擾的社會大事,從食品安全、環境汙染、職業傷病、工作貧窮,到女性、原民、移工、高齡等各種健康問題中,我們看到環境、階級、性別、族群、年齡等各種社會不正義,如何成為弱勢者必須獨自面對、卻又無力改變的環境致病因子,最終導致人們的疾病。而台灣的健康醫療體系,卻無視、甚至掩蓋這些敏感卻重要的致病環境,讓病人獨自承擔病痛,以及治療疾病帶來的大部分負擔,只在疾病的最後階段,用個案處理的方式嘗試「修補」病人身體的殘缺,卻往往徒勞無功。
同時我們也看到,衛服部在自由經濟區的議題中,企圖推動以公司化經營營利的國際醫療醫院,進一步破壞醫療非營利的珍貴本質。隨著近年來醫療不斷地市場化與商品化,醫療不只作為社會不正義下致病環境的遮羞布,更搖身一變成為賺錢營利、計算GDP的醫療產業,不只致病環境,醫療產業也開始在製造病人,病人健康成為被出賣的商品,醫療服務需求被創造出來,成為醫院賺錢營利的工具。
然後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病人就是這麼多」,也才能理解秋鬥「人民向左,國家還我」標語中,「左」的概念之於醫師與醫療專業的意義。
所以,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在此,誠摯地邀請醫師、醫學生,以及關心醫師過勞問題的朋友,在11月17日走上秋鬥街頭,不只繼續呼籲「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時保護」,捍衛醫師勞動權益,也要為一個更好的健康醫療體系發聲。我們期許,醫療專業不只不臣服於資本,成為私人財團賺錢營利的工具,更要成為對抗環境、階級、性別、族群、年齡等各種不正義治病環境因子的武器,讓醫療專業與公民力量結合,共同打造理想的健康醫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