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31

【應援】(攤位)臺大湖說音樂節NTUMusicFest



今天下午醫勞小組在臺大湖說音樂節NTUMusicFest擺設攤位向路過的朋友談我們的理念。感謝大家在來去匆匆之餘,停下來拿我們的傳單或是聽我們的介紹,也有朋友對於醫師勞動條件促進的工作,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

醫師納入勞基法其實不是製造醫病之間的對立,在我們的介紹以後,在場的朋友都可以理解醫事人員的血汗實況,也支持醫師的勞動權益應該受到最基本的保障,唯有在這樣的前提下,醫護人員才有可能在安全與健康的環境中提供給民眾良好品質的照護。

希望很快再與大家碰面:)



2014-05-30

【文章】「假陽性」的濫權現象 (胡元瑞) (@蘋果日報)

http://goo.gl/i9NuoL

作者:胡元瑞(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執行委員)


在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過後,搭捷運的時候可以發現面色凝重的人變多了,擔心週遭的人會是下一顆爆炸的不定時炸彈,形成一種廣泛的不安全感。為了解決這股心理壓力,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是企盼公權力的介入,像是藉由國家機器在制度上的運作,極端者有如蔡正元立法委員提案增訂刑法271-1條,以嚴刑峻法嚇阻犯罪,而最快速直接的方式就是讓警察執法範疇擴張來保護民眾,馬上就會有600名北市刑警投入「捷運維安」「護民」的專案勤務之中,在這一連串交出自由換取穩定秩序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什麼,又失去什麼?

一門專業,例如在捷運站日漸增加的警察,抑或是醫師,都至少具有以下兩種特性:發言權,以及掌握特別的技術或工具。警察被賦予定義誰有罪、誰清白的權力,並且利用槍枝、武器的使用和壓制犯人的能力逮捕有罪的人交由司法審判;醫師被賦予定義誰生病、誰健康的權力,並且使用醫療器材、藥物和醫療知識來醫治生病的人,專業知識運用得宜的確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但另一方面,當專業過度擴權的時候就會產生問題。醫療和公權力一樣都可以做為社會控制的工具,如果試圖把所有的社會秩序問題都交由警察處理,所有的健康問題都交由醫療處理,那麼警察的專業訓練是找出罪犯,醫師的專業訓練是找出病患,這之中有沒有可能出現「假陽性」的濫權現象?

323行政院事件以及411中正一分局強制驅離公投盟的事件殷鑑不遠,我們可以見到,在國家機器的默許下,即便不具立即危險性只是想要聲張自己權利的一般民眾,未來都有可能不需任何理由就受到國家暴力的威脅。

然後在行政院事件結束後,許多警察到台大醫院或台北榮總補驗傷,試圖營造警察受傷比較多的假象來換取民眾同情,其實這樣操控誰有病誰沒病的狀況,早已隱身在逐漸商業化的醫療產業之中,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醫院與藥商、醫材廠商形成的龐大複合體發展出許多的自費項目,這些看似新穎、高科技的治療方法很多時候並沒有更多的實質成效,卻滿足了醫療進一步侵門踏戶到健康者的生活之中的構想,最典型的例子當屬「不救命,卻救醜」的醫美產業。置大家於不必要的風險之中,絕非醫學專業一開始的初衷。

而政府高層和醫院管理者達到了他們控制社會、壟斷權力的目的同時,對於執行這些業務的基層警察和醫師來說會是一場災難,過多的工作內容帶來過多的工作時間和壓力,每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見到警察或醫師暴斃的新聞,在目前兩者都沒有勞基法和與資方相抗衡的工會團體保障的情況下,警察在學運期間可以被要求值勤連續31小時而倒下,醫師可以被要求一週工作150小時而沒有足夠的休息,你能夠相信在這樣極端的工作環境下,他們能夠維持專業判斷的能力,來捍衛你的安全和健康嗎?

要從根本的解決社會問題,我們不能期盼用抓到更多犯人或處死他們來解決;要更有效率的解決健康問題,也無法藉由找出每一種疾病更有效的治療方式來處理。犯罪意喻著已經付出了社會成本,許多疾病的預後也仍然不好。如何用社會資源再分配的角度,如社會福利的普及和公衛環境或社會醫學政策的推展,來剷除犯罪或疾病的溫床,將會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2014-05-28

【文章】重新思考醫療的本質 (黃柏翰) @想想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2096


近來有許多文章以「醫療是公共財,不應商品化。」為立論基調,質疑「服務貿易協議」和「自由經濟示範區」若納入醫療產業,將對醫療本質和人民健康的戕害。本文無意針對服貿協議和自經區多做評論,只希望能重新思考我們對於醫療體系的共同想像。
醫療早已走向商品化
暫且撇開自費市場不論,對台灣民眾而言醫療並不像是需要購買的「商品」:只要定期繳納健保費,即能以低廉的價格享有高品質的醫療,且受惠於享譽國際的可近性和公平性。然而對於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而言,醫療就比較像是可以被販賣的「商品」:私人醫療院所提供越多醫療服務,便能從健保的龐大資金得到越多給付,從中賺取越多利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事實上,分析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是否能達成「公共性」的理想,應從兩個層面著手:其一是財源的籌措方式(finance),其二是醫療的提供系統(delivery system)。我國的全民健保是政府以國家力量介入財源的的籌措,以維護醫療的公共性為核心精神;然而在這幾十年來的政策引導下,我國的醫療提供系統卻逐漸轉變成以私人經營的法人醫院為主,資金的投入以營利為目的,其本質卻是破壞公共性的。
圖說:醫學之父西波克拉底。圖片來源:維基圖庫
(link is external)
為何醫療不該商品化?
對於國家和市場各自的角色,每個人本來就各自有不同的想像;而醫療應被視為「公共服務」還是「商品」,也是可被全民仔細思考、討論,甚至共同決定的重要課題。但相較於其他服務/產品,醫療本身就具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性質,必須先被考量。其一,由於醫病之間必然存在大小程度不一的「資訊不對等」,民眾普遍沒有足夠的知識用來判斷自己需不需要某項醫療介入,而將決定權很大一部分交給了醫療專業。此時若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希望藉由提高服務量來增長利潤,「供給誘發需求」的現象便會出現;此時寶貴的醫療資源就不再是回應人民既有的需求,而是藉由創造出額外的需求來確保利潤。
其二,當醫療服務提供者比較關心的不是需要醫療服務的「病人」,而是有利可圖的「客戶」,寶貴的醫療資源無可避免地將集中於付費能力較高的族群;不但更為急迫的醫療需求易被忽視,而且將導致醫療服務的階層化,讓國人連健康的權利亦出現「貧富不均」的現象。這正是為何近幾年來,即便攸關性命的五大科已鬧空城,醫學美容和高階健檢的自費市場卻能強勢崛起;也是為何在都會區醫學中心一間接著一間成立,但東部偏遠地區的「無醫鄉」卻越來越多,資源匱乏越來越嚴重。
其三,對於以營利為目的的醫療企業而言,利潤最大化不僅須「開源」更須「節流」;而讓受雇員工過勞工作正是減低人力成本最簡便的方法。這正是為什麼當勞動法規無法對勞動條件實質保障,血汗醫院比比皆是;而醫療院所即便擁有豐沛盈餘,卻不願把資源放在勞動條件的改善。而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大型研究屢屢指出醫事人員過量工作和醫療品質惡化之間的相關性,若放任勞動條件繼續惡化,將使病人安全更加缺乏保障。
醫療本質的重新定位
由於醫療服務的特殊性,當其商品化程度越高,寶貴的健保資源將更難用在刀口上;反而是透過製造更多的疾病和需求,以確保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利潤。其商品化也必然加劇健康不平等的現象,而且讓勞動條件的改善遙遙無期,病人安全更加危如累卵。當「服務貿易協議」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議題正熱,或許正是時候讓我們重新省思關於我國醫療體系的基本問題:究竟我們要的醫療體系該是一種「公共服務」?還是一種「商品」?

舊網站分類: 
- See more at: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2096#sthash.M8HbOBnL.dpuf

2014-05-26

【文章】【公民之聲】別讓醫師只為富人服務 (黃致翰) (@蘋果即時論壇)

黃致翰 醫師、醫療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成員

我念建中時就想讀中醫,後來如願念中醫系,雙主修西醫後,對西醫也很有興趣。念醫學院大五時,我進醫院見習,發現醫院為了省成本,醫護人員工時都過長,像醫師一值班就是連續36小時。可是,不管怎麼反映不合理,醫院高層都說,這是學習,他們當年也是這樣苦過來的。

國內外研究都已證實,護理人員照護病人比例的增加將降低病人死亡率、搶救失敗率及縮短住院時間。美國研究,每年高達2萬個病人死亡,其實是可以避免的。每個護理人員多增加照顧1個病人,病人死亡率增加7%;每多增加照護4個病人,死亡率增加31%。可是官員跟醫院高層,始終不願正視這個事實。2011年,成大實習醫師林彥廷過勞死,可怕的是,大家繼續漠視這問題。

我們20幾歲這一代醫師,看到醫院年輕主治醫師都很慘,薪水要看業績,早已不相信學習跟成長這一套。我們覺得,這全是醫療商業化的結果,所以我們幾個醫學生組成醫療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我們強調,醫療是公共財。看全世界國家,第一類是像非洲一些常被西方認為是「第三世界」的國家,人民生病,沒錢就得不到醫療。第二類是像歐洲、澳洲、加拿大跟日本這些先進國家,有公醫或健保制度,人民生病,不怕沒錢醫。第三是美國,沒健保跟公醫制,醫療徹底商業化,除非病情很嚴重,可以到公立醫院治療,但代價就是要付出先進國家兩倍的醫療支出。

台灣想變哪一種?台灣醫療現在像是公共財,今天若非健保,很多沒錢看病的人已經死了,可是健保的設計卻讓醫院營利,現今健保的成果都是透過壓榨醫護人員來的,這不是我們要的,我們希望改革,否則醫療終將崩壞,醫護人員會反抗。我們希望能照顧全民健康,所以要朝改善醫護勞動條件努力。

美國醫療價格昂貴,佔GDP的14%,而台灣醫療花費只佔GDP的6.8%,很多醫師拿到美國醫療帳單會覺得美國真是醫師的天堂,但其實很多利潤都是保險公司跟醫院管理階層拿走。

當政府沒宣導醫療是公共財,讓大家覺得,醫療是服務業,付錢的就是大爺,所以當醫護人員被欺負,民眾不會支持醫護人員。醫療私有化,醫院有錢也不會想改善醫護人員的薪資跟勞動條件。

很多醫師覺得在公醫制下,醫師一定被壓榨,醫療沒效率,事實不是這樣。像英國是公醫制,醫師反而較能依專業判斷,依倫理來分配醫療資源,讓真正需要得到醫療的得到救治,醫護人員也受到很好保障,他們就全力透過國家力量阻止醫護人員被施暴。

目前我們爭取醫護人員納入《勞基法》,將醫護病比明確列入法規,而且政府要嚴格稽查,不能只是看醫院提供的數據;未來將成立醫師工會。從醫療經濟學角度看,國家要強盛,公共醫療體系一定要建立起來。我當醫師只剩三條路,第一,有錢人要我做什麼,我就得做什麼。第二,遇到沒錢的人生病,我要嘛不救他,要嘛第三種,我救他,自己卻過得很慘。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2014-05-25

【文章】你我都可以成為改善醫療勞動條件的一份子(廖偉翔) (@想想)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087
馬英九總統就職6周年座談,特地南下選在中國醫藥大學舉行,會後與學生座談被問及「血汗醫院」時,竟回答「有哪家血汗醫院,就告訴我」。相信不只有我一人,甚至在現場聽到此番言論者,大多數的基層醫療勞動者都只能苦笑以對,摸摸鼻子抱怨一番,繼續待在工作崗位上奮鬥。


圖片來源: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FB

根據醫改會整理,民國101年至103年5月,全台各縣市多間醫院違反勞動檢查,其中公立醫院包括龍頭台大醫院、署立醫院體系及榮總系統等皆榜上有名,更不用說私立的長庚、馬偕、國泰等醫療院所。

綜覽近年來的新聞報導和讀者投書,關於醫護人員過勞的訊息比比皆是,醫護人員過勞、人力不足對職場安全與醫療品質的危害,也早有諸多研究予以證實。

遙想某次值班夜,護理師交待我,要記得在明天手術的病人身上劃記。陸陸續續一共交待了數床病人,但有兩床的手術部位其實是不用(也沒辦法)做記號的。我轉身問那兩床負責的護理師,只是想確認看看是否記錯了,但她不斷地向我道歉,旁邊另位護理師也一直替她緩頰,說她太累了,中午就來了,注意力才會下降。其實注意力下降,根本就不該怪自己,惡劣的勞動條件才是主因。

然而,無論是上街遊行、開記者會或投書媒體,基層醫療勞動者和醫改團體的諸多訴求,除了馬總統一以貫之的看不見、聽不到、「謝謝指教」,醫師立委兼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蘇清泉更向醫改團體放話要他們來經營,語出「做不好,就給我閉嘴」等言論。

因此,筆者想談的並非更多的研究或統計數據,而是設想:基層醫療勞動者,要如何才能在艱鉅無比的外在環境中尋求改變之道?

舉例而言,自今(103)年開始,護理人員正式納入《勞基法》保障,在制度上是一大進展,但實際情況呢?一位護理師曾私下向我透露,有學姐在護理師納入《勞基法》後,依據實際工時填報加班費,卻被上頭主管約談,還被告知「晚下班是因為效率不彰,沒扣錢就不錯了!」此後沒有人敢再填加班費。

這絕對不是醫療行業獨有的現象,各行各業稍有勞動意識的人,都會遇到相似的窘境。只是在醫療行業中,無論是醫師或護理人員,處處階層分明,下屬對上級不只有職級、輩分的落差,更有專業知識的落差。因此「工時」和「學習」連成一氣,混為一談,是現實上最常見的遁詞,甚至連基層醫療勞動者都自認如此。

要發展勞動意識,談何容易,遑論籌組或加入工會(而非「公會」)了。由於艱困的環境,許多人因此倡言「出走」。有醫師轉投醫學美容或離開醫療院所,領有護理師執照的24萬人之中,有10萬人不在臨床執業。「用腳投票」是很實際、也正在發生的現象。然而,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出走,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或第二專長可以出走,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放棄自己能夠助人的醫療專業。留下來的基層醫療勞動者,我們能做什麼?此時,現實的困難在於,擺在每位基層醫療勞動者、即將投入醫療相關行業的學生眼前的,是如此龐大且茫然的未來,加上還有專業訓練的層層關卡要過,實在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多餘的心力能付出,也不清楚單獨一個人能做什麼。

筆者想要強調:儘管面臨強大、結構性的壓迫,我們也絕非毫無選擇。

具體而言,目前已有「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臺灣護理產業工會」、「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公醫時代」、「台灣勞工陣線」等捍衛基層醫療勞動權益的團體,致力於醫療勞動條件改善、職災認定與補償、職場暴力,以及整體醫療政策檢討。

基層醫療勞動者能做的是,請大家告訴大家,一傳十,十傳百,利用工作空檔或休閒時間,在自身的工作場所廣於散播勞動意識的種子,討論工作條件或環境(而不只是抱怨),幫上述團體打打廣告;若不幸遇到職災或職場不平的待遇,也有醫療院所以外的單位可供連絡。如果行有餘力,還可研讀《勞基法》等法規,或是發揮己身專業,整理相關的報導、統計數據或科學研究成果,投書媒體、做成「懶人包」,當前網路科技的發達,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積極傳播資訊的行動者。

如果是即將投入醫療相關行業的學生,更可以接觸「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了解實習生的權益和應得的保障,也可以在校內辦理勞動權益講座或籌組讀書會,能做的事情實在很多!總結而言,在每一個抉擇的當下,每一次人與人的交談,我們都可以選擇多做一點什麼。只要我們自己不先放棄自己,改變不是不可能的。你我都可以成為改善醫療勞動條件的一份子。

2014-05-23

【文章】陳禹安、孫豪均:到底是誰隱瞞了血汗醫院的事實?(讀者投書/獨立評論@天下)

拜讀近日討論國際醫療專區發展之相關文章,以及五二0總統馬英九於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座談中提及:「有哪家血汗醫院,就告訴我」一語,筆者認為,這不過是顯示政府及產業界代表將醫院及國際醫療視為高產值的產業之後,忽視作為主體的臺灣病患、醫事人員以及各級醫院的現實處境的最佳寫照。
更進一步的說,此句話是忽略醫療體系結構問題,最粗糙且不負責任的做法。作為醫療產業主體的基層醫護人力,在整個醫院體系,處於分工以及權力的末端,而這樣的位置其話語權在政策商議時是令人堪憂的。我們更無法想像,國際醫療專區所帶來的徹底商業化的醫療形態,將醫事人員置於企業化醫院經營之人力成本位置、獲取商業利益而不是守護人民健康的意識形態轉變,將會帶給第一線醫事人員怎樣的思維轉換?
早年臺灣醫師由於越戰時期大量美國境內醫師奉派前線之便,得以大量湧進美國。當美國國情趨向極端資本化的狀況下,臺灣知識分子隨著回國後向商業化靠攏。卻未曾反省,當醫事人員成了營利機構的員工,醫療成了可販售的高產值產業,健康成了可被販售的商品而不是被守護的價值。臺灣人引以為傲的醫療,正在產生質變,其所賠上的代價,真的值得嗎?
代價背後代表的意義為何?筆者認為這代價的意義是:政府允許財團以「財團醫院」之實,進一步進行醫療產業的壟斷,以維持經濟數字的象徵性成長,而不是全體國民醫療服務可近性的提升、醫事工作者待遇(並非單純薪資,而是整體工作條件)的成長。筆者認為以國民健康為中心的思考向度,古巴的醫療系列政策或許才是同時確保國際醫療收入且能夠回饋國民的重要參考點,也才能呼應臺灣政府引以為傲的健保政策初衷。
然而,古巴的經驗卻很少被國內專家、學者和官員引用,不免被人質疑為財團醫院護航,假護健保真營利之實。營利化思考的醫療管理模式,已經在台灣各地醫療前線造成了問題。根據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於102年8月所提供的資料,101年至102年各地勞工局即公告有21家醫療院所違反勞基法,其中除了因血汗醫院事實眾所周知,而使法官認定基層護理產業工會投書不構成妨礙名譽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之外,由衛生福利部主管的部立嘉義醫院更是帶頭違反規定,且連續被處罰四次,其中尚不包含備受爭議的醫師工時規範問題。
你能想像一名過勞的基層醫事人員,在經歷漫長的值班過後心力俱疲之後,還能夠擁有抵抗上層權威的氣力以及賠上未來升遷的勇氣,將實況說出嗎?就算好不容易說出了,也無法立即解決任何結構性問題,還要面對上層的分化以及解雇。這正是「有執照者24萬,卻只有10萬人執業」的真正理由,成了擁有執照的專業人員,不肯投入這樣的職場文化的原因,而並非單以粗淺且毫無正確性的市場飽和理由來解釋,更不能夠用去脈絡化的經濟數字來表達。
如果臺灣的政府官員上下,都覺得用去脈絡化的經濟數字作為隱瞞血汗醫院事實的方式並無不妥,筆者感到無比的擔憂。
(作者陳禹安為長庚大學醫學系三年級學生、孫豪均為台灣大學醫學系三年級學生)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403

2014-05-18

【講座】支援嘉義縣朴子在地公民團體「播種葵瓜籽,出關到朴子」活動

「自己的農業自己救,咱的健康不給賣!」

  星期天(5/18)早上醫勞小組成員(左一持麥克風
張復舜)前往嘉義縣朴子支援在地公民團體舉辦的「播種葵瓜籽,出關到朴子」活動,在朴子的市場裡宣講並發放三個不同版本的傳單,分別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農業」和「醫療」,其中「醫療」就是醫勞小組最新出爐的傳單。

  因為嘉義縣每單位人口平均醫事人員數比全國少五分之一,大於65歲的老年人口卻又高達16.63%,嘉義縣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比其他縣市嚴重,醫療納入自經區將使縣民蒙受更大的衝擊。

  當我們在市場裡提到對於醫療和農業的憂慮,現場佔大多數的中老年人才知道原來政府將要出賣人民的健康權益。我們不希望政府讓負擔不起高額自費醫療的民眾因為自經區成為健康貧戶,也擔心嘉義的醫護人員因為自經區而加重照護負擔,希望政府能重新檢討現有的政策規劃,補強嘉義縣的醫療資源,讓縣民可以得到完善的公共衛生和醫療照護。



2014-05-17

【文章】5/17醫勞小組自走砲宣講 (林毅)


      星期六(5/17)晚上,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在西門町進行街頭宣講,主旨是反對服貿與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自經區)。過程中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在自經區中開放國際醫療專區之後,可以吸引更多外國人的錢來買自費項目的醫療服務,這些錢不是正好可以來挹注搖搖欲墜的健保嗎?市場化到底會有什麼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首先我先提出一個假設情境,然後問他是否同意這個情境:

      「在自由市場的運作模式下,產品是否值得被生產的前提是具有交換價值及市場價格。資本家擁有(雇用)勞力是為了獲利,而不是為了生產有用的東西。例如:窮人即便需要鞋子穿,如果負擔不起這筆費用,資本家就不會選擇生產鞋子。相對的,LV包包的實用價值,其實跟我身上背的農用包包差不多,但這種炫耀性的消費品,只要有人負擔的起且願意購買,資本家還是會生產。」


     他點頭表示同意。     

      接著,我告訴他:「如果今天在自經區中開放了國際醫療專區。允許台灣的私立醫院經營者 ,進到自經區內設立營利醫院,而自經區中的產業運作模式就是依循自由市場機制。又因為區內區外的醫院是由同一個經營者經營,所以資本是可以相互流通的。如此一來,區外醫療體系也會間接受市場化到的影響。」為什麼呢?我請他回想一下剛剛我所提出的情境。如果今天我們把鞋子改為急診的醫療,把LV包包改成醫美。只要今天健保對於急診醫療的給付是低於外國客戶進行整形外科的自付額,醫院當然會選擇獲利較多的醫美。如此一來,為了維持急診醫療的供給量,政府只有兩條路可以選:     

      第一、提高健保對於這項手術的給付。在這種情況中,我們就無法斷定「在自經區中開放國際醫療專區之後,可以吸引更多外國人的錢來買自費項目的醫療服務,而這些錢正好可以來挹注搖搖欲墜的健保」,更何況台灣本來就存在著公部門成效不彰的積弊,如何確保那些外國人的錢,能有效的投入健保。     

      第二、提高病患在這個手術中的自付額。在這個狀況下,病家需要花費比以前更多的錢,才可以獲地跟以前一樣醫療。無疑是加速社會上貧富差距的擴大,無力負擔的人,只好祈禱自己不要生病。     

      醫療市場化之後果,並非危言聳聽。美國就是醫療市場化最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去美國旅遊時,最好攜帶一些常備藥,如果不幸感冒,能忍則忍,回到台灣再看「俗擱大碗」的醫生,因為美國的醫療時在太貴了。而在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el 的著作《What Money Can't Buy》(中譯:錢買不到的東西)也提到美國當今醫療另一個荒謬之處:「如果你看過美國夜間新聞時段的廣告後,認為全世界最嚴重的健康危機不是瘧疾、河盲症或昏睡病,而是勃起功能障礙的流行,不會有人責怪你的。」恰恰好符合鞋子與LV包包的比喻。

      再者,市場化是否真的能為醫療體系帶來「效率」也是值得存疑的。在2011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2009在OECD國家中,美國的醫療支出(Health expenditure as a share of GDP)占GDP17.7%,是OECD國家中最高,OECD國家平均為6.8%;然而,2009美國的出生時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78.2歲,卻是低於OECD國家平均的79.5。

就以上這些理由,就足夠反對自經區了。 

2014-05-14

【文章】黑箱服貿後,下一個悲劇:一張圖看懂國際醫療專區的把戲






今天早上開始,立法院內政、經濟與財政三個委員會繼續聯席審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為了怕大家忘記,手動置頂自經區國際醫療項目重點,並附上「一張圖看懂國際醫療專區的把戲」,敬請與你的朋友分享。




---------正文開始----------

(一)國際醫療的開放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就是目前全國的五十多間公/私立醫療機構,2013年營收是130億;第二階段就是接下來要開放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設立專營國際醫療的醫療機構,放寬投資設立社團法人醫院的限制,以重症醫療、高階健檢、醫學美容為主力,政府聲稱的目標如下:

1. 符合國際趨勢,輸出我國優秀的醫療品質,賺取外國人的消費。
2. 鑒於目前醫師人力外流嚴重,要替台灣留住人才。

(二)但我們認為現有的國際醫療是否已經對國人健康權益造成衝擊,本身就需要評估;新加上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透過以下方式促進形成新的醫療財團利益連帶,讓既有的醫療問題更難解決。

1. 政府出資大打國際醫療廣告,並且在國外設立多處病人轉介中心,竭盡一切心力替國內投資的財團做生意。
2. 原本國內的醫院經營至少受制於《醫療法》而有所節制,但自經區內關於投資的限制會比區外更加寬鬆,以後資本要入主醫院經營,變得更加容易,資方更有可能主導往營利的方向進行。
3. 自經區條例裡面大量的「空白授權」,亦即「由主管機關訂定辦法」這樣的字眼,其實是黑箱的陰謀,未來只要透過行政命令就可以更動許多規定。

(三)既有的醫療問題包含但不僅限於以下:

1. 醫護人員勞動條件惡化問題。
2. 財團醫院營利化,傷害醫療公共性。
3. 健保決策黑箱,缺乏民間與醫護界基層的監督機制。
4. 醫療服務商品化,民眾必須付出越來越多的自費金額來購買醫療商品,造成病人的階層化越來越嚴重。

(四)國際醫療的開放一定會造成醫師人力更加緊迫,也讓民眾的就醫權益受損,因為:

1. 雖然衛福部說區內的醫療院所不使用健保,但根據現行法規,醫師僅能以支援、會診和應邀出診的方式進入專區執業,不能單獨受聘於專區,聲望高的名醫受吸引進入執業,便擠壓到其執行一般醫療業務的時間,也讓其他的醫護工作份量相形增大。
2. 加上「前店後廠」的實施,以及開放各縣市爭取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未來全島都會成為「自由經濟島」,終有一天沒有區內區外之分,醫療資源集中在高自費的商業項目,基本的醫療照護品質越來越糟。

(五)反自經區,是想阻止醫師賺更多錢嗎?反醫療商品化,是要醫生都做慈善嗎?

1. 無限期支持醫生待遇必須獲得改善,真正應該要受譴責的是政策制定與既得利益者。
2. 台灣醫師的待遇惡劣,是受制於法治保障弛廢、健保無能與既有財團體制的剝削,問題應該要從這幾個方向解決,不是以自由經濟示範區來飲鴆止渴。
3. 政府和資方無心針對醫護血汗的問題投入心力資源解決,丟出自由經濟示範區這個餌料來激化勞工的對立,拉高區內區外的薪資不平等。


2014-05-13

【文章】過勞與醫療化 (陳秉暉)

最近發現,對於許多關心基層醫護過勞問題的人來說,「醫療化」還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最明顯的反應大概在於很多人都會直接把基層醫護過勞的問題,直接連結到增加醫事人員、增加經費。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就不應該這麼做,但在我的脈絡之中,這卻不被我認為是過勞問題的最關鍵核心,甚至我會說在無法控制真正關鍵核心問題(我認為是醫療化)下,尤其以補齊醫師人力需求的邏輯來思考,反而可能造成問題的進一步惡化(當然我不是要提出一個絕對的背謬論,而是要指出有這樣的可能性)。

首先,我認為身為一個運動的支持者或推動者,以增加資源或增加人力來思考基層醫護過勞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意味著這個支持者或推動者的眼光被侷限於白色巨塔以內,所以只能看見醫療服務的需求憑空地出現,而無法去討論醫療服務需求出現的原因,在這樣的視野下,很自然會把「病人就是這麼多」當作一個必須接受的假設,而後續的問題就也理所當然成為如何提供醫療服務的供給面問題。所以無論是增加經費、增加人力,或者我早期談的基層醫療與轉診制度,大體上都脫離不了這樣只看見供給面而見樹不見林的窠臼。

而在這樣無法看見需求層面問題的盲點下,去補齊醫師人力我認為會有一個令人害怕的問題,在醫療分工體系下,握有醫療專業詮釋權的主治醫師,可以說是定義醫療服務需求是否存在的最重要關鍵,而我們已知醫院會透過管理制度去促使每個主治醫師必須提供足夠且愈多愈好的醫療服務,在沒有檢討醫療服務需求面問題時,醫師訓練人力的增加除了意味著住院與實習醫師增加外,主治醫師在訓練年限結束後也會跟著增加,除非我們去改變分工制度讓主治醫師必須負擔更多第一線的醫療照顧,不然增加主治醫師很可能就意味著增加醫療服務需求,也就意味著住院與實習醫師工作量的增加。

除非,醫師目前透過供給誘發需求的招數在一定程度被拆解掉,那最終導致的可能會是醫師薪水的進一步下降,可是我不認為在醫療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這樣增加服務需求的招數真的會被拆解掉。

進一步,我們以運動策略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我認為「只」要求更多人力或資源的投入,某種程度上,即便我們非常可以強調增加的人力和資源同時也符合病人與社會大眾的福祉,這還是很容易被導向成與社會大眾的資源爭奪(也就是調漲健保費)。

我認為在輕易的接受「病人就是這麼多」,然後據此去向社會大眾爭取更多人力或資源的投入前,我們絕對必須去細細檢視「病人就是這麼多」的背景因素,否則我認為只會輕易讓醫療墮入一種GDP愚蠢成長式的「產業」成長。

在這裡,在「病人就是這麼多」這項宣稱下,除了最基本的供給誘發需求必須被看清外(基本上這視野仍處在白色巨塔內),我認為「健康醫療化」更是必須被擺在關鍵核心,我們必須把視野從白色巨塔內移出,真正走入社會,看到健康與疾病和社會環境與制度間的關係,去檢視「病人就是這麼多」的背景因素,才能破解被給定且不斷成長的醫療服務需求,而不是輕易的接受這些被偷渡的前提,反而陷入與社會大眾間的資源爭奪。

然後,我們也才真正可能脫離那個被異化的處境,才真正從那座監禁我們的白色巨塔中逃脫,走進社會之中,看見具體脈絡下的人們與他們的健康問題,與他們建立關係,透過健康促進的方式幫助他們,並從中得到直接的回饋,從而「與社會大眾站在一起」才是一句真實的話。

這牽涉到的其實是一種健康的世界觀的差異,在新的視野下,我們才會驚覺作為一個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我們的世界不再只拘限於白色巨塔內,其實整個社會都和我們密不可分。

2014-05-11

【文章】PPT問卦:為什麼醫生也反對醫療商品化?(二)

醫勞小組成員「林北intern」秉暉,在八卦板被推爆的好文: 

我也是發起連署的其中之一,簡單說兩個我覺最重要的原因好了。 首先,你以為你會是去賺的人嗎?


反正醫界從以前到現在大概都是這樣, 不是覺得自己以後可以當院長、當主任或當醫學中心的大P, 就是覺得自己以後可以去中國或自經區做超賺錢的工作。

靠杯看清楚現實,不要再作夢了好嘛魯蛇!
我們這一輩,應該說上一輩訓練出來的年輕醫師就開始了, 除非你有背景有後台,不然就是去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當主治醫師, 從實習、住院到主治的工作一手包辦,一樣要值班到死。 我實習的時候,遇到一個從玉里回北榮受訓的婦產科主治醫師, 靠杯,整個玉里只有他一個婦產科醫師(另一個受不了走掉了), 甚麼事都做、每天都值班真的不是人幹的, 而且他回北榮明明是受訓還被凹幫人代刀... 或者你好厲害留醫學中心當主治醫師好了, 也是一樣當CRV(像總醫師的年輕主治醫師), 幫主任開刀、看診、研究、行政,什麼事都做然後什麼東西都分不到, 看上面大頭老人滿滿,明明退休還死又要回來佔位置佔資源, 等到你真的熬出頭,都不知道何年何月得償所望。 強者我臨床導師,一個認真負責對病人學生超好的年輕北榮外科醫師 在和我吃飯聊到手上的病人時,竟然說病人可以活到八十幾, 自己再這樣操下去,可能活到六十就要偷笑了.... 好啦,就算你真的夠強(雖然我真的覺得未必是強不強的問題...), 可能是可以去賺的那群人。 但是, 靠杯,現在人生是只有賺錢,其他甚麼都不剩了是不是? 我記得我阿嬤得癌症死掉前,有一次問我要不要去美國當醫生, 說實在,都當這麼久考試機器,要去真的也不是很難啦。 但林杯就是覺得美送啦, 我是個台灣培養、訓練出來的醫生,就是要照顧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為什麼我要去照顧跟我非親非故的美國人? 阿美國都不去了,簽服貿去中國賺是有比較好喔。 你說只有我這樣,我告訴你, 一堆強者我同學,明明成績不差,還有書卷等級的, 腦袋不知道是浸水還是怎樣,要走五大科還是所在多有, 幹,就是因為人生不只有賺錢,還有其他更珍貴的東西啦! 就算林盃賺超多超爽,但要出賣良心出賣專業, 看著明明一堆病人需要醫生,然後五大科的同學每個都過勞, 結果我在那邊幫有錢貴婦的女兒看左邊臉上長了一顆痘痘。 「醫生我女兒臉上長了一顆痘痘開怎麼辦?」 靠杯多洗臉少吃油炸正常作息國中是沒學過喔, 幹,醫生不是這樣用的啦。 以上例子,全部真人真事絕不豪小。 對啦,台灣鬼島啦,爛健保、爛財團醫院、爛慣老闆, 醫生工時超長又不能納勞基法, 每次出來爭就看到那些噁心的大頭嘴臉, 靠杯納勞基法的時候就說人力不足共體時艱,還在那邊鬼扯說要關八萬床, 講到國際醫療服貿自經區馬上就說人力過剩不妨礙民眾就醫, 幹真的是有夠無恥的。 我自己也覺得超幹的啊,阿所以這樣就只能出走喔? 靠杯,自己的勞動權利自己出來爭啊,我知道大家工作很累啊, 可是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出來發聲,別人就算再想幫也沒有用啊, 你和我現在面對的就是資方和勞方的戰爭, 就是醫師內部的階級剝削和鬥爭啦, 我們能做的就是勞方要團結起來, 然後要聯合民眾把噁爛的大頭幹掉。 對,蘇清泉就是你啦,就是要把你幹掉啦靠杯! 自己的勞動權利自己爭啦, 歡迎加入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靠杯不然你至少按讚鍵盤參與啦! https://www.facebook.com/MEDLabor -- 補個點,就像強者我學弟說的, 反正依照我們的背景或者良心,大概不會是去賺爽爽的那群人, 自己就過勞病人照顧不完了,還讓更多資源跑去做那些有的沒的, 真的是只會更累更慘,到時候說不定衛福部的噁心大老還出來說, 「我們平均所有區內區外醫師之後, 發現大家的工時都符合標準,薪水也都很高喔」 靠杯,工時是可以這樣平均的逆。 幹我可沒豪小,因為衛福部才剛這樣做啦。 http://www.thrf.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885

【文章】PPT問卦:為什麼醫生也反對醫療商品化?

嗨,小弟是你說的那個聲明的聯名醫學生之一,
國際醫療幫台灣醫生賺EASY MONEY,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有人會反對?

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層次來看,第一個是自經區有沒有辦法導向你所說的這個結果,幫台灣醫生打開更多外國貴客市場。根據衛福部醫事司目前出來表示的狀況(只是對外說法,沒有明文規定),在五港一空裡目前只打算要在台北松山和桃園兩處設置「國際健康產業園區」,裡面醫療機構最多個兩百床,各製造一百個醫師的工作機會。
這裡就出現幾個問題:
(1)誰會是這兩百個醫師?魯蛇你和我?國內大老級名醫?國外神刀老手? 自經區裡面可是不限制本國領有執照的醫師才能執業喔。

(2)國際醫療專區一開始真的有這麼多病人會出現嗎? 其實目前政府砸錢去國外打廣告、設轉介中心的情況下,國內39間國際醫療機構還是沒有達到法定的十分之一床數上限,意思是病人根本沒那麼多,特別把這個區域畫出來,像有點疊床架屋,除非政府有把握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充到多少業務量。

(3)目前根據自經區法令限制,本國原有的醫師還是只能透過支援等三種方式進入到區內執業,意思是你不能單獨受聘於自經區裡的醫院。對於技術好、想要進到專區多做elective surgery、健檢或是美容業務的醫生來說,其實這樣也是蠻不友善的。
延續(3),其實國內有很多支持開放「國際醫療」的醫院經營者,並不一定樂見「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設立,他們需要的是政府投資更多錢去國外打廣告、拉病人,是把外國人、中國人來台灣的簽證資格放寬,是不要限制自費醫療收費的上限。大家或許不知道,其實台灣自費做國際醫療的費用仍然低於其他國家,甚至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左右。
總之台灣真的有競爭力,因為英國動手術要等很久,美國動手術要很多錢,這點有國外就醫經驗的鄉民應該可以體會。但自經區是不是一個可以讓台灣醫師好好施展這方面優勢的政策,就需要討論。
---------分隔線--------- 然後進到第二個層次,到底國際醫療值不值得發展?按照第一部份的說法,如果真的讓國際醫療可以更寬鬆去實行,讓台灣醫生可以發揮所長,這樣到底有什麼不好? 不是危言聳聽,但小弟分享一下我認為接下來在台灣會發生的事情,很多理想的東西,來到鬼島就是會變了個樣。
(1)國內有經驗的次專科醫師更往商業部門流動,營利取向的科別吸引更多醫生選 擇。這對於國內原本就快崩潰的五大皆空來說可能......

(2)沒做國際醫療或這些營利項目的醫生,在原本的位置上要負擔更多工作,沒辦 法誰叫你要念醫學系卻又競爭不過你的其他同行。

(3)好的醫生、好的醫療設備開始給國外的有錢商務客,慢慢地隨著健保給付越來 越少,一般民眾想要有同樣水準的醫療也只得自費。這大概是很多人看到的「 醫療商品化」現象某種徵兆。

(4)因為開了這個賺錢的管道,政府更不會有心要去改原本就要命的健保給付制度 ,不會想要去制定法令規範醫師工時。最新一次的醫院評鑑發現台灣竟然有一 週工作150小時的非人物種外科住院醫師。

(5)最危言聳聽的一部份就是這裡了,小弟認為國際醫療的解禁,很可能帶來病人 、醫師雙輸的局面,病人要面對醫療資源的擠壓,醫生也只有少少部分真的撈 的到好處,甚至要面對更惡化的待遇。隨手撈來一篇NEJM的研究:營利社團法  人給醫護比較少的薪水,花費更多在管理階層上。(http://goo.gl/ZWycTR) 真正會賺到錢的也就只有這些人吧: http://goo.gl/FSP1PJ (陸續有各專業學會打電話去告訴吳明彥他們沒有答應聯署,他們是無辜的XD)
-------分隔線--------
講了這麼多,我真正會反對醫療商品化,反對設立自經區的原因可能就在於,台灣的政府太無能,台灣的老闆太奸巧,台灣的勞資矛盾太嚴重。這些都讓我無法相信在自由市場下的醫療產業,可以真正造福病人,或是讓醫生爽到。 當然常常有人會說,醫療需要比較高的投資在發展前端的技術上,並且這些高端技術在普及之後就會盛行化,這樣才可以提升整體的醫療水平。醫龍4我只看了前面幾集,也不知道CEO的想法到底能不能真的實現。 但我覺得以這個邏輯來談也不應該鼓勵完全的自由化,如果我們不想要出現沒錢的人無法看醫生的狀況。 至於該怎麼開放,允許多少比例的自由市場,我覺得這需要談,但醫界與民間的對立嚴重,政府又習慣以黑箱掩護替財團營利的企圖,目前看不太到一個要怎麼永續發展又能減少傷亡的解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實在很無奈,但這就是台灣。

2014-05-10

【連署】〈告蘇清泉委員書──醫學系師生、基層醫師與醫療社會學教學者的愷切呼籲〉

醫勞小組與公醫時代共同發起連署〈告蘇清泉委員書──醫學系師生、基層醫師與醫療社會學教學者的愷切呼籲〉:

「蘇清泉醫師同時是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然而以醫療專業背景行使國民黨不分區立委職權的他,既非以保障受僱醫師的勞動條件為第一要務,也不積極替國人的健康福祉著想,反倒讓人聯想起他所曾任的各級醫院協會領導者角色,屢屢站在醫院院長、管理階層與資方的利益上。蘇委員一方面號稱自己是醫界大家長(實則醫界並非鐵板一塊),另一方面卻曾用「假修法」的方式,欲以《醫療法》修法阻擋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幸而並未通過,否則不惟基層醫事人力持續被血汗醫院壓榨,民眾健康亦將唇亡齒寒。蘇委員更極力護航《服貿協議》與《自經區特別條例》,而罔顧醫療勞動者與醫療服務的階層化,將造成醫事人力負荷加重、台灣基層醫療掏空的苦果。如此作為,委實有愧於代表醫師的理事長、代表人民的立委身分。」


連署全文:http://goo.gl/yNK5u5
連署表單:http://goo.gl/NrfGHx

發起人(依筆劃順序排列,持續邀請中):
王秀雲(成大醫學系、STM中心副教授)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余尚儒(嘉義基督教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
吳易澄(新竹馬偕精神科醫師、清大人類所學生)
吳易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吳嘉苓(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台大醫學系社會學授課教師)
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主編)
林子勤(長庚醫學系二年級學生)
林文源(清大通識中心副教授)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林毅(長庚醫學系二年級學生)
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邱彥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雙主修醫學系、公共衛生碩士班學生)
施麗雯(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柳林瑋(台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
胡元瑞(陽明醫學系三年級學生)
范雲(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台大醫學系社會學授課教師)
翁裕峰(成大STM中心助理教授)
孫豪均(台大醫學系雙修人類學系三年級學生)
張恆豪(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生、醫師)
張復舜(長庚醫學系七年級學生)
許甘霖(東海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前成大醫學系社會學授課教師)
許宏彬(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宗延(台大醫學系雙修社會學系五年級學生)
陳帛威(陽明醫學系三年級學生)
陳秉暉(陽明醫學系七年級學生)
陳亮甫(台大醫學系雙修社會學系四年級學生)
陳柏勳(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西醫實習醫師)
陳禹安(長庚大學醫學系三年級學生)
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師)
陳璇璘(陽明醫學系七年級學生)
彭建維(衛服部澎湖醫院醫師)
曾凡慈(輔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輔大醫學系社會學授課教師)
黃致翰(衛生政策法律研究生、醫師)
黃敏原(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廖偉翔(成大醫學系輔修政治系七年級學生)
劉介修(台大醫院竹東分院主治醫師)
劉紹華(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蔡博方(台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台大醫學系社會學授課教師)
蔡篤堅(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教授)
鄭雅文(台大公衛系副教授)
鄭龍驊(台大醫學系雙主修社會系三年級學生)
盧孳豔(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
盧敬文(清大社會所碩士生、醫師)
蕭宇君(長庚中醫學系六年級)

2014-05-04

【講座】五一過後,勞權腳步不停歇!

【五一過後,勞權腳步不停歇!】

懇請轉貼、分享,未來兩週內,醫勞小組繼續在全國各地推出八場講座,服貿、自經區的風暴還沒止息,我們需要更強大的知識武裝,捍衛醫療品質與勞動權益,看破這個政府準備強行推動的各種黑箱!
--------------------
➣5/5(一)中國醫藥大學 立夫教學大樓510教室
醫療商品化中的社會病理:由服貿與自經區談起
時間:晚間18:30-20:00
講者: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陳亮甫

➣5/6(二)陽明大學醫學人文圖書館
【五一後特別加映場】醫療 x 服貿──別再說你不知道
時間:中午12:10-13:10
講者: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陳秉暉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1320737126778/?ref=22

➣5/7(三)台大醫學院(仁愛路一段)基礎醫學大樓403教室
【醫勞小組x台大工會】批判的巨觀視野:社會經濟結構下的醫療體系
時間:晚間18:30入場、19:00開始
講者: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陳秉暉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28930943971448/?ref=22

➣5/7(三)台北醫學大學 8005教室
太陽花後的剖析與對話:服貿協議與醫療產業
時間:晚間 19:30-21:30
講者: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張恆豪
http://goo.gl/syk8WF

➣5/8(四)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大樓B2階梯教室
從服貿談醫療衝擊與醫療困境
時間:晚間18:30
講者: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陳秉暉

➣5/8(四)彰化市中正路二段7號7樓 (彰化火車站對面摩斯漢堡旁亞太電信7F)
公民思潮之夜:如果把醫療當做一門生意──從服貿和自經區談起
時間:晚間19:00-21:30
講者: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張復舜

➣5/14(三)長庚醫學院(位置待定)
醫療商品化對醫事人員勞動權益的衝擊
時間:晚間 19:00-21:00
講者: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陳亮甫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08247162650279/?context=create&ref_dashboard_filter=upcoming&source=49

2014-05-01

【五一】第四年的五一勞動節

我們是醫勞小組,這是我們第四年的五一遊行,未來,為了我們身為勞動者的權益,還有身為醫者對於醫療的理想和抱負,還希望大家和我們一起走下去!

「權利絕對不會白白從天上掉下來,要透過不斷地戰鬥、抗爭,才可以拿到應有的權利。」

勞工朋友的六大訴求
一、捍衛勞動條件、保障勞工生活。
二、反對自由貿易島、抵抗勞動彈性化。
三、完整勞動三權、保障工會自主。
四、保障老年有尊嚴、退休權益不打折。
五、捍衛全民資產、反對金融亂併。
六、停止公股釋出、反對國營事業私有化。

醫勞小組的三點訴求
一、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責任制工時必須被限縮。
二、政府應健全法令,保障勞方與病人權益,確立工會或勞權團體的自主性,避免醫療淪為金主斂財私器。
三、反對缺乏國內規範的自由市場政策,包括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及自由經濟醫療特區。


【新聞】
醫師五一遊行 「一周工時曾達150小時」
http://goo.gl/bzQkKM
五一遊行今登場,由基層醫師、醫學生組成的「醫勞小組」今也加入遊行行列,他們頭戴黃色安全帽,象徵醫師並非人人稱羨、坐擁高薪的工作,而是醫院裡的小螺絲釘。

反對健保黑箱核刪醫勞盟明遊行爭權利
http://goo.gl/MAs09j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今也發出「自己的健康自己救」聲明,提出3項主張,包括一、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責任制工時必須被限縮,二、政府應健全法令,保障勞方與病人權益,確立工會或勞權團體的自主,避免醫療淪為金主斂財私器,三、反對缺乏國內規範的自由市場政策,包括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及自由經濟醫療特區。

醫護爭勞權 號召五一上街
http://goo.gl/qleZRz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也在臉書公布「五一在即,醫齊上街」,以及「自己的健康自己救」的遊行文告,主要訴求是反對跨國資本剝削,反對兩岸服貿協議與自由經濟示範區,拒絕去管制化的自由剝削市場。

3萬勞工雨中怒吼 反低薪政策禁止濫用派遣工
http://goo.gl/AkIHtx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成員陳帛威指出,醫師每周工時高達100小時,「替人救命,卻因過勞奪命」,呼籲重視醫師過勞問題,同時也反對醫療財團化,將導致醫療成為「有錢醫活、沒錢醫死」的營利行為。

勞團上街怒吼反低薪禁派遣 一度爆衝突
http://goo.gl/orwzSW
遊行隊伍中有來自各個產業的勞工,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籌組工會的醫師、警察、消防員等也走上街頭,控訴勞動條件血汗,要求修法,讓他們能組織工會,爭取權益。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陳帛威說:『(原音)我們要求醫師要納入勞基法,不要再出現醫院的資方壓榨基層醫師的情況;第二個是希望醫師可以籌組基層的工會,不要只有醫院資方的聲音去影響政府政策;第三個是我們反對讓醫療自由化、醫療貿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