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6

【遊行】2013秋鬥──人民向左,國家還我。


明日秋鬥,醫勞小組連絡人 執行委員陳同學 0933996361

1998年,醫療保健服務業擴大納入勞動基準法,卻在醫院經營管理者的反對與施壓下,最終讓當時的勞委會與衛生署做成決議,排除受雇醫師在最基本的勞動保護之外。

2009年,奇美醫院蔡伯羌住院醫師超時工作,每月工作360小時,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在開刀房突然心肌梗塞昏倒,急救後因腦部缺氧過久,導致中度記憶功能缺損,遭奇美醫院解聘,由於不適用勞動基準法,至今只拿到勞工保險微薄的傷病給付。

2011年,成大醫院林彥廷實習醫師超時工作,在連續工作36小時候,在宿舍廁所中過勞猝死,由於不適用勞動基準法,也沒有勞工保險,根本無法進入職業傷病的判定流程,至今除了學生平安保險和募捐款項外,無法獲得任何補償。同年,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開始運作,開始拜會立法委員,以及勞委會、衛生署、教育部等主管機關,推動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時保護,然而衛生署醫事處態度強硬,甚至表示「台灣的醫師不適用勞動基準法,就算每週工時200小時,也不違法」。

2012年,醫師勞動改革小組在成大醫院林彥廷實習醫師過勞猝死週年,舉辦實習醫學生工作安全檢討記者會,並在五一勞動節當天與數百位醫師和醫學生一起上街頭,透過「工安帽」的加冕儀式,顯露出同樣身為勞動者的醫師也有面對職業傷病威脅,而必須依賴工安帽(勞動保護)提供必要保障的脆弱一面。而在五一勞動節過後,與衛生署醫事處的協商速度也開始加速,開始擬訂「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

2013年,醫師勞動改革小組在五一勞動節前夕,公佈過去一年針對住院與實習醫師勞動狀況的調查,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的每週工作時間分別高達88小時與100小時,各項工時指標不僅違反美國標準,更對醫師的健康狀態、醫療品質和教育學習造成影響,而在五一勞動節當天,我們也再次與醫師和醫學生一起上街頭,訴求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時保護。同年,在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與各方團體的參與和施壓下,「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和新版「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出爐,針對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的勞動條件進行最初步的基本規範,並確立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的原則與方向。

在過去三年來,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不斷透過各種方式,推動「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時保護」這樣身為勞工所應有的最基本勞動保障。雖然來自政府主管機關的怠惰,以及醫院經營者的壓力從來不曾間斷,但在醫師、醫學生與各方團體的支持下,我們大家確實在醫師勞動權益保障上爭取到了一定的進展,然而我們很清楚,法規制度的建立僅只是開始,而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再次邀請大家與我們一起在秋鬥現場現身發聲的原因。

「病人就是這麼多,如果醫生不幫忙,病人該怎麼辦?」

醫師過勞不只關乎醫師勞動權益的保障,更與病人的健康與醫療權益密切相關,醫師過勞造成醫療服務品質的降低,是美國Libby Zion Law限制醫師工時的濫觴,也是我們與醫改會分頭進擊、密切合作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爭取醫師工時限制與勞動權益保障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面對當醫師的血汗工時不再沒有上限,台灣健康與醫療體制下,龐大的病人數量與醫療服務量,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僅無法迴避,更是醫師過勞問題中的最深層核心。

要了解「病人就是這麼多」的背後原因,身為醫師或醫學生的我們必須走出封閉的白色巨塔,回到病人來自的地方─社會,和社會大眾一起深究,「病人之所以為病人」的原因。

回顧近年來紛擾的社會大事,從食品安全、環境汙染、職業傷病、工作貧窮,到女性、原民、移工、高齡等各種健康問題中,我們看到環境、階級、性別、族群、年齡等各種社會不正義,如何成為弱勢者必須獨自面對、卻又無力改變的環境致病因子,最終導致人們的疾病。而台灣的健康醫療體系,卻無視、甚至掩蓋這些敏感卻重要的致病環境,讓病人獨自承擔病痛,以及治療疾病帶來的大部分負擔,只在疾病的最後階段,用個案處理的方式嘗試「修補」病人身體的殘缺,卻往往徒勞無功。

同時我們也看到,衛服部在自由經濟區的議題中,企圖推動以公司化經營營利的國際醫療醫院,進一步破壞醫療非營利的珍貴本質。隨著近年來醫療不斷地市場化與商品化,醫療不只作為社會不正義下致病環境的遮羞布,更搖身一變成為賺錢營利、計算GDP的醫療產業,不只致病環境,醫療產業也開始在製造病人,病人健康成為被出賣的商品,醫療服務需求被創造出來,成為醫院賺錢營利的工具。

然後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病人就是這麼多」,也才能理解秋鬥「人民向左,國家還我」標語中,「左」的概念之於醫師與醫療專業的意義。

所以,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在此,誠摯地邀請醫師、醫學生,以及關心醫師過勞問題的朋友,在11月17日走上秋鬥街頭,不只繼續呼籲「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工時保護」,捍衛醫師勞動權益,也要為一個更好的健康醫療體系發聲。我們期許,醫療專業不只不臣服於資本,成為私人財團賺錢營利的工具,更要成為對抗環境、階級、性別、族群、年齡等各種不正義治病環境因子的武器,讓醫療專業與公民力量結合,共同打造理想的健康醫療體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